1936年冬天,甘肃高原寒风刺骨,就在这片荒凉土地上,红军的三大主力终于会师,看

玲珑说历史 2025-04-26 07:54:15

1936年冬天,甘肃高原寒风刺骨,就在这片荒凉土地上,红军的三大主力终于会师,看似胜利在望,实际上新的问题更棘手:到底谁来统一指挥这支刚刚聚拢的队伍?

各方面军各有主张,彼此心里都有算盘。就在这个节骨眼上,中央派出了周恩来,目标明确:去找贺龙。

当时,红二方面军正在洪德城扎营,贺龙正在军营里安排后勤,突然接到消息,说中央的周恩来要来。

他一愣,随即笑了:“老朋友啊,该来的还是来了。”贺龙和周恩来多年未见,但感情一直在。

两人当年是南昌起义的老搭档,贺龙当时是起义总指挥,周恩来是参谋长,谁也没想到会在九年后,于甘肃荒原重逢。

周恩来到的那天夜里,没铺张,没官架子,进了营房,俩人寒暄几句,很快就直奔主题。

周恩来开门见山:“中央考虑由彭德怀来统一指挥,你怎么看?”

贺龙听完没说话,低头点了一支烟,他抽了一口,烟雾在昏黄的灯光下缓缓升起,好一会儿,他说:“我没意见,服从安排。”

但周恩来知道,这事没这么简单,贺龙是红二方面军的头,资历老,影响大,很多将领都听他的。

比起彭德怀,贺龙当年就是军长,彭那时候还只是团长,要他把指挥权让出去,谁都知道这不是个小决定。

周恩来继续说:“我们也考虑过你指挥,但这时候,更需要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方案。”

贺龙听懂了,他知道周恩来是信他才亲自来谈,如果真有问题,文件一发命令就行,哪用得着跑这么远?

他靠在椅子上,像是把这些年的风风雨雨都想了一遍,终于,他说:“彭德怀是打仗的材料,人正派,能服人。你就回去告诉主席,我全力支持。”

其实这事之前贺龙已经有所预感,会师之后,各方面军的矛盾很快暴露出来。

红一方面军人多枪多,自然希望主导;红四方面军刚经历张国焘的折腾,内部人心未稳;而红二方面军虽保存完整,但孤悬西南多年,多少有些边缘化。

中央选谁来统一指挥,几乎不可能让所有人满意,正因如此,周恩来才选择从贺龙这儿突破。

他明白,要想大局不乱,必须先稳住贺龙,贺龙若是表示支持,其他人自然不好多说。

贺龙也明白,自己说一句“我服从”,就等于给彭德怀上了保票。

之后的几天,贺龙在军中到处讲话,说中央有安排,大家要服从统一领导。

他亲自找几个军长谈话,交代一定不要让下面人乱说话、乱议论,“打仗不是儿戏,全军一盘棋。”这是他最常说的一句话。

几个月后,中央军委正式任命彭德怀为西北野战军司令员,贺龙为副司令员,红二方面军归入统一指挥。

贺龙没吭一声,老老实实把部队交了出来。

更难得的是,贺龙没有因此躲清闲,而是转去延安干后勤,带兵训练。

有人觉得他吃亏了,但他自己却说:“让有本事的人上,我没什么放不下的。”

再往后,到了1947年,国民党大军压向延安,那时候贺龙负责警卫部队,兵力不足。

彭德怀主动请命指挥主力迎敌,贺龙一句话没拦,马上配合调兵,还派人送粮送弹。

他这人脾气直,说话大声,但关键时候,从不争抢。

历史是记得这种人的,毛泽东曾评价贺龙是“老实人、忠心人、大局人”,周恩来也曾说他“有本事不抢风头”,这不是空话,是实实在在干出来的。

贺龙后来回忆那场与周恩来的谈话,说那是他一生最难的一个决定。

不是因为怕丢权,而是怕影响士气,可他还是硬挺了下来。

那年冬天,甘肃的夜冷得扎骨头,但在洪德城的营房里,灯光不灭,有人正把小算盘丢到一边,把整个国家的命运挑在肩上。

0 阅读:46
玲珑说历史

玲珑说历史

日交月替变幻天地多少颜色,人来人往更易乾坤无数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