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这本书,我再也不会乱花钱了❗️

胜晨谈商业 2025-04-28 16:44:13
原来我们以为的消费自由,只是商家提前预设好的消费陷阱。 . 1⃣卖的不是东西是人设 一只售价数万元的奢侈品包,已经不是一个用来装东西的工具,它更象征着一种阶级,一种优越感。 所以大家买大牌包包,买的根本就不是包本身,买的是所谓的身份的象征,买的是对理想自我的幻想。 . 2⃣没有需求就创造需求 曾经,洗衣服只需要一块肥皂,简单又高效。但现在,走进超市的洗衣用品区,我们会被各种皂粉、皂液、洗衣凝珠、爆炸盐......弄得眼花缭乱。 消费主义最擅长的就是无中生有,将简单的需求复杂化。商家通过不断推出新的产品种类,制造出消费升级的假象。 . 3⃣用性别提升溢价空间 在消费市场中,我们女性消费者是被坑得更惨的,因为我们总是在交粉红税。 我们女性消费者更愿意为情感和体验买单,商家通过赋予商品特定的性别符号,让我们为这些所谓的专属商品支付更高的价格。 . 4⃣流水线产出的伪个性 耐克的广告“Just Do It”鼓励人们挑战自我,苹果用“Think Different”标榜独特。 我们以为买了这些产品,就可以定义自我了。然而当满大街的人都穿着同款耐克球鞋、拿着苹果手机时,所谓的个性早已成为流水线产品。 . 5⃣用父母之爱精准收割 绵柔巾、面霜、防蚊液等,只要打上婴儿可用的标签,价格就可以翻倍。 婴儿洗衣机、辅食机、定型枕…… 这些看似为宝宝刚需的产品,成本低廉,却价格虚高。 商家把父母对子女的爱和消费深度绑定,通过宣传,营造出一种只有购买这些产品,才是不亏待孩子的氛围,让我们不惜花费大量金钱购买这些价格虚高的商品。 . 6⃣先制造焦虑再卖解药 打开手机,我们会发现各种广告都在宣传一种完美形象:皮肤白皙无瑕、身材苗条纤细。 这些广告本质上就是在给我们制造焦虑,为了缓解内心的焦虑,我们便会毫不犹豫地掏钱购买那些可以缓解焦虑的产品。 . 看完《制造消费者》这本书,我清楚地意识到消费主义无处不在,它通过各种手段影响着我们的消费决策。 . 所以,我们在购物时,一定要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明确自己的需求,不要被商家制造的各种假象所迷惑。 .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成为消费的主人,而不是被消费主义牵着鼻子走。

0 阅读:1
胜晨谈商业

胜晨谈商业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