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弹道为什么只有中国能掌握? 钱学森是谁?在中国,这名字几乎无人不知。他1911年出生在上海,家里书香门第,从小就对科学着迷。1929年考进上海交大,后来去了美国,先后在麻省理工和加州理工深造,跟空气动力学大牛冯·卡门混成了得意门生。1943年,他开始搞火箭研究,脑子里全是硬核想法。1949年,他提出“钱学森弹道”的雏形,可惜在美国没被当回事。1950年,美国政府因为政治原因把他软禁,折腾了五年。1955年,他终于回国,带着一腔热血要为中国干大事。 这人牛就牛在,不仅有技术,还有信念。回国时,中国啥条件?穷得叮当响,科研设备靠手工攒,可他没抱怨,直接扎进戈壁滩,带着团队搞导弹。这股子韧劲,不是谁都有的。 说到“钱学森弹道”,别被名字唬住了,其实它是一种导弹飞行方式的理论。普通的弹道导弹轨迹固定,像抛物线,速度快但容易被拦截;巡航导弹灵活,能绕路,但速度慢,容易被干掉。钱学森的点子是把这两者的优点合起来:导弹先冲到高空,在大气层边缘滑翔,既快又能变向,像个“空中幽灵”,防不胜防。 1949年他提出这想法时,美国觉得太科幻,技术门槛高,没人愿意投钱搞。可钱学森回国后,中国愣是接下了这活儿。为什么?因为他相信这玩意儿能保家卫国,而中国也愿意砸锅卖铁支持他。 钱学森不是光会纸上谈兵的人。回国后,他直接上手干,带着团队在条件差到爆的环境里搞试验。戈壁滩上没设备?自己造!没数据?自己算!那时候没电脑,全靠手摇计算器和人脑硬算。这种“死磕到底”的精神,是中国能啃下这块硬骨头的关键。 20世纪50年代,中国刚建国,经济底子薄得像纸,可国家对国防科技的支持一点不含糊。钱学森的团队要啥给啥,哪怕勒紧裤腰带也要把导弹弄出来。反观美国,当时忙着冷战,没把这理论当回事,后来想追已经晚了。 钱学森弹道不是一蹴而就的。从1960年“东风一号”导弹成功发射,到1970年“东方红一号”卫星上天,再到1980年“东风五号”洲际导弹试射,中国一步步夯实基础。到了2019年,东风-17高超音速导弹亮相,全球都傻眼了——这不就是钱学森当年的设想吗?几十年磨一剑,中国硬是把“不可能”变成了现实。 其实也不是完全没能力,而是没动力。美国当年觉得这技术太烧钱,性价比不高,干脆搁置了。苏联忙着跟美国硬碰硬,也没分心搞这个。其他国家要么没技术,要么没钱,更别提像中国这样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钱学森弹道需要的不只是脑子,还得有耐心和资源,这两样凑齐的,只有中国。 钱学森不光搞定了弹道理论,还带出了一堆人才。他的学生后来成了中国航天的中坚力量。从“两弹一星”到东风-17,都是他留下的遗产。他晚年虽然退了,但一直盯着航天的事。2009年他去世时98岁,留下的是一个科技强国的底气。 东风-17的亮相,算是给钱学森弹道画了个圆满的句号。这导弹速度快到10倍音速,还能变轨,全球没几个国家能防住。中国的独门绝技,就这么一步步从理论变成了真家伙。
抗战时期,伪满军警为什么比华北伪军更卖力气?我们可以发现,抗战时期伪满军警大部分
【12评论】【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