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吕正操麾下一个营被日军包围,他正要率部营救,谁知军长却发来电报:“这

菖蒲繁花居 2025-04-29 18:39:42

1937年,吕正操麾下一个营被日军包围,他正要率部营救,谁知军长却发来电报:“这个营不用管了,就让他们自生自灭吧!” 说起吕正操,很多人可能不太熟悉,但他的故事可一点不简单。他1898年出生在辽宁海城一个普通农民家庭,早年没啥大志向,就是个老实巴交的铁路工人。后来,他投身军旅,凭着一股韧劲和聪明才智,慢慢爬到了东北军的高级军官位置。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时,他已经是东北军第53军691团的团长,手握实权。 那时候的东北军,本是张学良的部队,可张少帅被扣押后,这支队伍群龙无首,内部乱成了一锅粥。面对日军步步紧逼,东北军不少人没了斗志,甚至想着妥协。可吕正操不一样,他骨子里有股不服输的劲头,早就看透了日本侵略者的野心。 1937年10月,日军在华北疯狂扩张,东北军被打得节节败退。吕正操手下的一个营,在河北一带被日军团团围住,情况危急。这可不是小事,一个营几百号人,都是活生生的性命啊!吕正操接到消息后,二话不说,马上组织部队准备去救人。他心里清楚,这些弟兄要是丢了,不仅是战斗力的损失,更是士气的打击。 可就在他调兵遣将的时候,上级军长张作相的电报来了。那语气冷冰冰的,直截了当:“这个营不用管了,就让他们自生自灭吧!”这命令来得太突然,吕正操愣住了。军长为啥会这么决定?是觉得救不下来,还是另有打算? 张作相这人,说起来也挺复杂。他是东北军的老派人物,跟着张作霖打天下,后来张学良接班,他也算是个元老级别的将领。可到了1937年,东北军已经不是当初那支铁血劲旅了。面对日军的压迫,张作相心里其实也没底。这时候放弃一个营,或许在他看来是“保全大局”的无奈之举。 那会儿,东北军内部意见不一,有人主张硬拼,有人想着保存实力。张作相可能是怕救这个营会搭上更多部队,甚至拖垮整个防线。再加上通讯不畅、情报混乱,他兴许觉得这仗没法打,索性就下了这么个狠心命令。 但这理由在吕正操眼里,根本站不住脚。丢下自己的弟兄不管,这不是一个指挥官该干的事儿。他心里憋着一股火,决心不能就这么算了。 吕正操不是那种听命行事的人。他冷静下来,仔细琢磨了局势。救人肯定有风险,可不救的话,这几百号弟兄就真没了。而且,他知道,这时候要是示弱,日军只会更嚣张。于是,他顶着军长的命令,硬是带着部队冲了过去。 这不是逞英雄,而是吕正操的担当。他带着手下,靠着灵活的战术和对地形的熟悉,跟日军周旋了一番,最终把那个营救了出来。这仗打得不容易,损失肯定有,可他保住了弟兄们的命,也保住了部队的士气。 更重要的是,这次行动让他彻底看清了东北军的现状。军令朝令夕改,上头瞻前顾后,这仗没法好好打。他开始反思,靠着这支队伍,能不能真把日本鬼子赶出去? 这次营救事件,成了吕正操人生的大转折。没多久,他就做出了一个更大的决定——率部起义。1937年10月14日,他在河北晋县宣布脱离东北军,带着部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自卫军。这一步,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也让他从一个普通军官变成了抗日的传奇人物。 为啥要起义?其实从营救那事儿就能看出端倪。东北军内部的混乱和妥协,让吕正操失望透顶。他觉得,光靠这支队伍,救不了国,也救不了民。与其窝在里面受气,不如带着弟兄们干点实在的。他跟共产党接触后,发现人家的理念和干劲更靠谱,这才下定决心投了过去。 起义后的吕正操,带着部队在冀中打游击,硬是把日军搅得不得安宁。他手下的队伍,从几百人发展到几万人,成了华北抗战的一支硬骨头。 回头看吕正操的选择,真的挺让人佩服。他救那个营,不是一时冲动,而是掂量了利弊后的果断行动。他知道,战场上不能光看眼前的得失,更得看长远的影响。救下那个营,不光是救人,更是在告诉所有人:咱们不怕打,也不怕死! 后来率部起义,也是这种智慧和勇气的延续。他看透了东北军的颓势,也看清了抗战的大方向。跟着共产党走,成了他最正确的选择。这一步,不仅救了自己的部队,也为民族抗战添了把火。 吕正操救那个营,看似是个小插曲,可背后折射出的,是抗战初期中国军队的困境和希望。那时候,像他这样敢顶着命令干的人不多。他的选择,不仅保住了几百条命,还鼓舞了更多人站起来反抗。 从这个小事件到后来的起义,吕正操用行动证明了一件事:关键时刻,个人的担当能改变很多东西。他的故事,也成了抗战史上的一段佳话。

0 阅读:0
菖蒲繁花居

菖蒲繁花居

给你想看的,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