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4月,空军司令刘亚楼上将携妻带子回乡探亲,半路上前往老乡家里讨水喝。一进门,刘司令望见墙上一张照片,立即问女主人:“这是谁啊?”女主人答:“他是我丈夫。”刘司令竟鞠躬喊:“嫂子,我是马长啊。” 1959年4月,刘亚楼上将带着老婆孩子回老家福建武平探亲。这位空军司令可是新中国空军的扛把子,功勋卓著,但那天他没摆架子,就是个普通人,渴了就下车找水喝。敲开桃溪镇湘里村一户人家的门,女主人挺热情,端来一碗清水。刘亚楼一边喝水,一边随意扫了眼屋里,结果墙上一张照片把他看呆了。他认出来了,照片上的人是他表兄王兆琳,一个跟他小时候一起长大、后来一起闹革命的亲人兼战友。那一刻,他没忍住,冲着女主人鞠躬喊了声“嫂子,我是马长啊”。“马长”是他的小名,这一声喊,跨越了几十年的时光,把过去那些打仗的日子全勾起来了。 刘亚楼1908年出生在福建武平一个穷得叮当响的农民家里。他跟王兆琳、王兆球这对兄弟是表亲,小时候关系铁得不行。三人一块儿在村里私塾念书,过年时王家兄弟常来刘家串门,玩起来没个够。那会儿生活苦,但感情真,几个孩子没啥隔阂。后来,1929年小澜农民起义爆发,三人一块儿投身革命,加入了农民武装。那时候,地主恶霸和国民党反动派压得人喘不过气,刘亚楼和王家兄弟不干了,拿起枪跟他们硬碰硬。刘亚楼脑子活,打仗猛,很快被挑进红军队伍,当上了红12军第3纵队1营营长,后来还干过红35团政委、红2师政委,跟着大部队走完了长征。王家兄弟没他那运气,留在了苏区跟敌人死磕,日子过得苦不堪言。 革命那会儿,大家各奔东西。刘亚楼在红军里越干越大,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一路打过来,成了新中国空军的头号人物。王家兄弟呢?留在苏区扛枪拼命,吃了不少苦。1948年武平解放,他们总算熬出头了。可这哥俩儿没啥野心,胜利后没想着往上爬,也不跟组织伸手要啥回报,就老老实实回乡种地,过起了普通老百姓的日子。王兆琳尤其低调,家里人都不咋提他打仗的事儿,照片挂墙上,也没啥人知道那是个老革命。 1959年这次回乡,刘亚楼完全没想到能跟王兆琳“重逢”。他盯着照片,问女主人那是谁,听到“我丈夫”这仨字,他心里估计翻江倒海了。喊出“嫂子,我是马长啊”的时候,他不是将军,就是个找回亲人的普通人。女主人听完也懵了,赶紧让人去找王兆琳。可惜乡下路不好走,消息没及时送到,王兆琳没赶回来。刘亚楼在老家待了几天,等不到表兄,只能带着遗憾走了。那一刻,他心里肯定不好受,毕竟几十年没见,好不容易有了线索,却还是没见着面。 这事儿还没完。后来王兆琳听说表弟来过,激动得不行,好几次想进京找刘亚楼。可他是个老实农民,家里农活一大堆,孩子也得管,实在走不开。刘亚楼呢?当着空军司令,忙得脚不沾地,也没空再回老家。结果,两个人就这么错过了。1965年,刘亚楼因为劳累过度,在上海病逝,才57岁。王兆琳听到消息,哭得跟啥似的,后悔没早点去看他一眼。从那以后,王兆琳还是老样子,守着乡下那点地,过得简单朴实。晚年他常跟人念叨跟刘亚楼小时候的事儿,念叨那些革命的日子,眼里全是想念。 刘亚楼和王兆琳的故事,乍一看是个意外重逢,其实背后是革命年代那帮人的真实写照。他们打小一块儿长大,一块儿扛枪闹革命,后来一个成了大将军,一个当了老农民。命运把他们拆开,又在照片上给凑到一块儿,可惜没见着最后一面。这故事听着挺暖,又有点苦涩。那些年,像王兆琳这样默默干革命、不求回报的人多了去了。他们没名没利,活得低调,可没他们,新中国哪来今天?刘亚楼当上将军,也没忘本,那声“嫂子”喊得真心实意,说明他心里一直装着这些老兄弟。 再说说刘亚楼这个人。他当将军不假,可那天讨水喝、喊“嫂子”的样子,挺像个普通老乡。他没端着,没摆谱,说明他骨子里还是那个武平的穷小子。这点挺让人敬佩的。当了大官,还能惦记着小时候的兄弟,说明他没被权力冲昏头。王兆琳也一样,革命成功了,他没想着去城里享福,就守着乡下那点地,过得跟普通农民没两样。这俩人,一个高一个低,可心是连着的,都是那种实打实干事儿的人。 这故事到最后,其实挺让人唏嘘的。刘亚楼走了,王兆琳晚年只能靠回忆活着。他们那代人,把命都搭进去了,最后却没啥机会好好聚聚。1959年那次“重逢”,成了他们唯一的交集,可惜只是张照片,没能面对面说说话。这也挺像那时候好多人的命,打仗时热血沸腾,和平后各奔东西,想见一面都难。咱听着这故事,能感觉到那份真情,也能体会到那份遗憾。
1959年4月,空军司令刘亚楼上将携妻带子回乡探亲,半路上前往老乡家里讨水喝。一
潮女炫风尚
2025-04-29 18:56:23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