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论持久战》:在时间的褶皱里寻找战略定力 (2025年4月30日) 1938年的延安窑洞,毛泽东在油灯下写就的《论持久战》,像一柄锋利的手术刀,剖开了抗日战争的重重迷雾。八十五年后的今天,当我们站在历史的高处回望这部战略经典,会发现其思想锋芒早已穿透战争硝烟,在当代社会的精神旷野投下深邃的光影。在这个"即时满足"成为集体无意识的时代,重读这部充满战略定力的著作,恰似在湍急的现代性河流中寻得一块稳固的思想基石。 一、时间维度中的战略哲学 《论持久战》颠覆了传统战争认知的时空坐标系。当速胜论者用钟表丈量战争进程,亡国论者用直尺比划敌我力量时,毛泽东却在历史长河中构建了动态的战略坐标系。他提出的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阶段论,本质上是对战争内在规律的时间解码,这种对历史辩证法的深刻把握,让战争迷雾中显露出清晰的时间纹理。 在当下这个被即时通讯和碎片化信息解构的时代,这种战略时间观具有特殊的启示价值。正如华为用十四年时间突破5G技术封锁,中国航天用三十年完成北斗全球组网,这些现代版的"持久战"证明:真正的战略突破往往需要与时间达成和解,在持续积累中完成质变的跃升。 面对科技革命的深水区,我们需要重新理解"以时间换空间"的战略智慧。当某些国家试图用技术脱钩制造"科技闪电战"时,中国在量子计算、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厚积薄发,恰是持久战思想在新时代的生动演绎。 二、长期主义的精神突围 毛泽东在窑洞中预见"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时,展现出的不仅是军事家的洞见,更是思想家的精神定力。这种定力源自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就像航海家通过星辰定位而非随波逐流。当现代人困在"即时反馈"的焦虑中,《论持久战》提示我们:战略耐心才是穿透不确定性的真正利器。 从"两弹一星"工程到脱贫攻坚战,新中国的发展史本质上就是一部用持久战思维书写的奋斗史诗。这些跨越数十年的国家工程,无不印证着"力量的质的对比变化"这一持久战核心原理。在芯片研发领域,中国企业从28纳米到7纳米的艰难跃进,正是当代版的"积小胜为大胜"。 在个人发展层面,这种长期主义更具现实意义。当"35岁焦虑"弥漫职场,当"速成神话"充斥网络,我们需要建立新的价值坐标系:像战略家那样思考十年后的自己,用持久战的韧性对抗时代的浮躁。 三、矛盾转化的动态智慧 《论持久战》最精妙之处,在于揭示了矛盾转化的动态规律。毛泽东将"敌之优点可因我之努力使之削弱"的辩证思想,转化为具体的战略战术。这种化被动为主动的智慧,在当代国际竞争中依然闪耀着思想锋芒。 在应对气候变化这场全球性"持久战"中,中国将碳达峰压力转化为新能源革命机遇,正是矛盾转化的当代实践。当某些国家陷入零和博弈的思维定式,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建设将发展差异转化为合作动能,创造了新型国际关系的辩证法。 面对人工智能带来的伦理挑战,科技企业既不能陷入技术恐惧的"亡国论",也不能陷入技术万能的"速胜论",而需要持久战式的战略平衡:在发展中解决问题,在创新中完善治理,这正是《论持久战》矛盾转化思想在数字时代的回响。 站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关口,《论持久战》的思想光芒愈发璀璨。它教会我们的不仅是战略战术,更是一种在时间长河中锚定方向的智慧。当全球治理遭遇"黑天鹅"冲击,当技术革命带来认知革命,我们更需要这种穿透历史迷雾的战略定力。或许这就是经典的永恒价值——它不仅是过去时代的战略指南,更是未来世界的思想罗盘,指引我们在不确定的海洋中寻找确定的航向。
重读《论持久战》:在时间的褶皱里寻找战略定力 (2025年4月30日) 1938
刘昌刚呀
2025-04-30 06:37:24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