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一位老人将一根讨饭棍准备留给子孙,却被国家定为一级文物,老人得知后大

蜀山史道 2025-04-30 09:02:30

1949年,一位老人将一根讨饭棍准备留给子孙,却被国家定为一级文物,老人得知后大吃一惊!

这根讨饭棍,三尺多长,看起来平平无奇,那么到底为什么能被定为一级文物呢?

这要从讨饭棍的主人说起,它的主人乃是唐和恩。

唐和恩生于1911年,山东莱阳一个普通的西陡山村农民家庭,家中有很多孩子,家境贫寒。他的父母供不起他们一家吃喝,他只能跟随父母四处乞讨为生。

后来,共产党的思想也宣传到了山东西陡这个乡村,唐和恩对此十分向往,积极入党,于1947年入党。

到1948年,共产党的土地改革政策覆盖到了山东地区,唐和恩一家也享受到了分土地耕种的机会,他们终于不用颠沛流离,过上了温饱的生活。正是因为这个因素,唐伯恩一家对共产党十分感激。

1948年,淮海战役爆发,国民党有80万的精兵强将,而共产党只有劣质的武器和60万的兵力,共产党在山东宣传召集民工。

唐和恩当时还在地里收割庄稼,听闻此消息,立马飞奔到报名点,带头报了名。他成功被编入了运输队,封为了支前部队第四小队的队长。

他对此感到十分光荣,带上他的一个讨饭棍和简单的行囊就出发了。

运输队的日常工作就是将粮食和武器安全地送到前线战士的手上。要完成的目标就是部队打到哪里,粮食和武器就送到哪里。

身为队长的唐和恩,保证要完成任务。他便以身作则,不辞辛苦,任劳任怨在淮海战役的战场上推着小车四处运送粮食和武器。

在寒风凛冽的时候,西北风就像刀割着他们的脸。有一次,他们来到一个结着冰的河边,如果不趟河过去,就意味着要多走二十多公里,耽误时间,大家想着前线的战士的辛苦都愿意冒险趟着河。

他就带领运输队的成员们脱下棉衣,不畏风寒将粮车下河,他用讨饭棍在河里探路。

在刺骨的河里大家缓缓走了将近一公里,才来到岸上,大家刚穿上棉衣,国民党的飞机就例行空袭了。他们就加紧速度疏散,跑了半公里,才来到了安全地区。

所有人都冻得全身发紫,但都没有抱怨,反而热情高涨,互相鼓励,为自己成功保下粮食感到高兴。

还有一次,唐和恩拉着小车走到满是泥巴的地方,车子由于过于沉重陷进了泥坑里,他在泥坑上使劲地推小车。但是小车卡死,他出力过猛一下子掉进了泥坑里,摔掉了一颗牙还滚了一身泥。

别人来拉他的时候,他还很乐观地说自己和前线战士相比好多了,前线战士身上被打了个窟窿还继续战斗,他这不算什么。他起来拍一拍灰,就继续推着小车走起来。

在下雨的时候,唐和恩怕把粮食淋坏了,将自己的衣服脱下,盖在粮食上挡雨。

在运送伤员的时候,蓑衣放在担架上给伤员挡雨,自己睡觉的狗皮给伤员垫着,甚至用自己喝水的葫芦瓢给伤员接大小便。

如此高强度的运输工作,唐和恩和他的成员们却舍不得吃珍贵的小米和白面,只用高粱、胡萝卜、红辣椒糊口,他们想让前线辛苦的战士们吃饱喝足,有力气上阵打仗。

唐和恩为了鼓舞士气,编造了一些故事和笑话在休息的时候讲给同志们听,让大家紧绷的神经得以放松,暂时缓解精神上的疲劳。

他同时每到一个地方还积极向普通民众宣传解放战争的形势和共产党对人民优待的政策,让普通百姓也能知道实事。

唐和恩在行进的间隙,就在这个讨饭棍上刻字,用来记录途径的村庄和城镇,以此判断自己走了多少地方。

这根讨饭棍上密密麻麻刻了山东、江苏、安徽三个省的88个城镇村庄的地方名称,将所有地方名称依次连接,就形成了一幅支援前线的路线图,遍布淮海战役的角落。唐和恩和他的小队在半年中,却总共走了四千多公里。

淮海战役结束,唐和恩也终于圆满完成了使命,他被评为特等功臣,他的小队也被评为“支前模范队”,同时得到锦旗一面,上面印着“华东支前先锋”。

他本来想将这个普通却不平凡的讨饭棍传给自己的孩子,没想到这根棍子却有荣幸成为了一级文物,能被珍藏在博物馆中,供后人瞻仰。

这根讨饭棍,象征着普通民众对革命战争的奉献和支持,正是有人民的支持,加上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才能成功击退国民党,淮海战役才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

国民党之后节节败退,全中国才终于全部解放。

0 阅读:631

猜你喜欢

蜀山史道

蜀山史道

用专业的眼光,品读历史瞬间,解密历史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