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金庸来杭州访问,前后多次向当地提出,批给他两亩地,由他建一个别墅,然

安卉的 2025-04-30 11:44:35

1998年,金庸来杭州访问,前后多次向当地提出,批给他两亩地,由他建一个别墅,然后把自己在香港、美国的藏书都运回来,建一个藏书楼。之后,金庸又提出要在杭州安度晚年。等百年之后,别墅和藏书一起送给杭州。 敬请看官老爷们点一下“关注”,可以留下您的精彩见解,感谢分享与支持哟! 西湖边的垂柳已抽出了新芽,1998年的杭州城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满头银发的金庸先生拄着藤杖,在湖滨小径上缓缓踱步。 他望着眼前这片烟波浩渺的湖水,恍惚间又回到了六十三年前那个战火纷飞的清晨。 1937年的海宁查府,十四岁的少年查良镛蜷缩在阁楼角落,听着日军轰炸机的轰鸣声由远及近,母亲临终前塞给他的那本《水浒传》,此刻正被穿堂风掀得沙沙作响。 逃难路上,他攥着祖传的《查氏宗谱》残卷,看宣纸上那些关于文人风骨的家训,那些关于藏书万卷的骄傲。 随行人员递来的青瓷碟打断了回忆,金庸捏起一颗还沾着晨露的莲子,指尖突然微微发颤,五十年前在香江书斋伏案疾书的深夜,不也总爱放盏莲子羹在案头。 那时《明报》社评与武侠小说交替着从笔端流淌,此次杭州之行,表面是应邀参加文化论坛,实则藏着老人未说破的心事。 三个月前,他已悄悄托人向市政府递了申请——想在北山街要方寸之地,建座藏书楼。 其实,这念头在心头盘桓多年,自打香港半山的书房堆满线装书,自打看见纽约大都会博物馆里那些流落海外的古籍,便如鲠在喉。 他要让查家散落四海的典籍回家,要让中华文化的血脉在西湖畔重新绵延,这让记者想起昨日查阅档案时的震撼: 眼前这位被尊为"武侠泰斗"的老人,竟在1941年因撰文抨击亲日校长被开除学籍,衢州一中校史馆里,那张泛黄的转学证明上,"查良镛"三个字力透纸背。 仿佛能看见少年在油灯下攥紧钢笔的指节发白,于是好奇发问:您笔下的武林门派,可曾从这段经历取材? 记者状似无意地问,金庸抚着紫砂壶的手顿了顿,壶嘴袅袅升起的热气模糊了他的表情。 当然有,那些被权势碾压的屈辱,那些见不得光的阴谋,不都化作了《笑傲江湖》里青城派灭门惨案的笔墨。 只是年岁愈长,他愈懂得将锋芒藏进历史褶皱,就像将降龙十八掌的刚猛化作《射雕》里郭靖的憨直。 "欧扬小友",金庸签完名后特意用了"小友"的称谓,这让记者想起昨夜整理采访提纲时的辗转反侧。 当儿子听说能得到金庸亲笔签名,激动得整夜翻找珍藏的连环画,最终却选了这本被学者评为"非典型武侠"的封笔之作。 或许在少年人心里,不会武功的韦小宝反而更接近真实的人性——有私欲也有义气,会投机取巧却守得住底线。 茶香渐淡时,金庸忽然说起正在剑桥攻读的唐史研究,八十岁重返校园的轶事,记者早有耳闻,此刻听来仍觉震撼。 研究武则天时期的皇位继承,可会影响武侠创作...记者追问,可老人笑了,眼角堆起岁月的纹路:历史与小说本就是孪生子,就像西湖的莲藕,看似生在污泥,切开却有千丝万缕的晶莹。 暮色四合时,记者目送金庸夫妇登上返港的游船,甲板上,老人忽然转身,向着雷峰塔的方向深深作揖。 这个动作让记者想起查氏宗谱里的记载:查家先祖曾在明朝万历年间,为保一卷《永乐大典》手抄本,举家迁徙七次。 此刻的西湖水轻轻拍打着船舷,不知是否听见了历史深处的回响,而杭州城,北山街某处工地上,测绘人员正核对土地数据。 他们不会想到,这片即将拔地而起的建筑群里,将有一座藏书楼静静矗立,当千百年后的学子翻开线装书时,或许会听见,有个叫查良镛的老人,在西湖的莲香里,把半生江湖都化作了守护文明的剑气。

0 阅读:1287

评论列表

不平胸何以平天下

不平胸何以平天下

1
2025-04-30 20:44

满清遗毒。

安卉的

安卉的

大家好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