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的时候还是男兵,咋回来成了女兵?”1982年,一男兵退伍回家,但却他坚持说自己是女的,还留着披肩长发,这可把退伍办为难坏了!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1982年2月,长沙街头寒风刺骨。退伍办公室门前站着一位衣着鲜丽、披肩长发的人,手里紧握着一份男兵的退伍证明。工作人员面露疑惑:"我们送走的明明是男兵,怎么回来变成女兵了?" 这位特殊的"女兵"正是张克沙。那一刻,他无法解释清楚自己的处境,退伍办当场拒绝为他办理户籍登记。没有户口、没有工作、没有粮票,这意味着在那个年代,他将失去所有基本生活保障。但比起这些物质上的困境,内心的煎熬更让他痛苦。 其实在此之前,张克沙已经在一本医学杂志上看到了关于"性别认知障碍"的文章,这让他终于找到了自己状态的专业解释:"性别认知障碍,也称为性别错位症,指的是一个人在心理上无法认同自己的生理性别,从而产生一系列的错位症状。"这段文字对张克沙而言如同黑暗中的一束光,让他看到了希望。 被退伍办拒绝后,张克沙将户口问题抛给了家人,自己则独自南下广州,准备寻找在国内做变性手术的可能性。在陌生城市谋生存并不容易,他只好进入当地一家玩具厂打工。身材高挑、气质出众的他很快引来了不少男员工的追求,甚至连老板肖先生也被他吸引。 "我不能答应你,因为我有我无法告诉你的秘密。"每当有人表达好感,张克沙总是这样婉拒。他清楚自己的生理性别与心理性别不符,而这个秘密如同一堵墙,将他与普通人的生活隔开。 直到那天,他在医学杂志上发现了北京医科院第三附属医院阮芳赋医生的文章。1982年寒冬,他坐上了北上的火车,只身前往北京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他相信,阮医生或许能帮他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身体。 "医生,我从小就觉得自己是个女孩子,只是被困在男性的身体里。"在医院走廊上,张克沙诉说着自己的困扰,"我穿上军装,也无法改变内心深处的认同。即使军营生活再艰苦,我也无法变成一个真正的男人。" 张克莎的故事要从她的童年说起。1962年5月,张克沙出生在辽宁省大连一个军人家庭,父亲是位少将军衔的解放军研究员。作为家中最小的孩子,排行第七的张克沙备受宠爱,有五个哥哥和一个姐姐陪伴成长。 那时的张克沙还没有明确的性别意识,只知道跟着哥哥姐姐们在大连的老虎滩和棒棰岛疯玩。然而好景不长,因父亲伤病,全家搬回湖南长沙,安置在一处干休所内。正是这次搬迁,悄然改变了张克沙的人生轨迹。 在长沙的日子里,年幼的张克沙开始表现出与众不同的行为。家中物资匮乏,兄弟姐妹间常常衣服轮着穿,但他偏偏只喜欢穿姐姐的小裙子,还对发卡等女孩子的物品格外喜爱。起初,家人并未在意,只当是孩子天性爱美。母亲甚至喜欢把他打扮得漂漂亮亮,经常将他扮作小姑娘。 一次,家里的保姆在门口带着张克沙玩耍时,邻居像往常一样打趣问道:"沙沙,你是男孩,还是女孩啊?"保姆开玩笑回答:"我们沙沙原本就是个女孩,谁知道上次捏饺子的时候,偷拿了一块面团放进了裤子,结果就变成了男孩。"这句无心之语,却在张克沙幼小的心灵中种下了深刻的烙印。 上学后,张克沙依然保持女性打扮,在校只愿与女生交往。他织毛衣、跳皮筋,甚至蹲着上厕所,除了生理性别外,与普通女孩无异。这种行为让他遭受了同学的欺凌,至今额头上仍留有一道伤疤。为避免被欺负,他总是远离男同学,渐渐失去了交流。 1979年,家人希望通过军营生活"矫正"张克沙的性别认同,让他参军入伍。然而,事与愿违。在军队中,张克沙遇到了生命中的第一个真爱——萧强。当张克沙将自己的困扰全盘托出时,萧强不仅没有嫌弃,还鼓励他去做变性手术,称国外已有此类先例。"你应该成为真正的自己,"萧强说,"如果那意味着成为一个女人,那就去做吧。" 不幸的是,萧强很快意外身亡。这一打击让张克沙痛不欲生,也坚定了他参军的决心,希望为萧强报仇。然而,军营生活的艰苦并未改变他的性别认同。他从不与战友们一起洗澡,只在深夜偷偷清洗;还在军医朋友的帮助下,注射了雌性激素,并留起长发,最终提前退伍。 经过十多年的等待与准备,1993年1月10日,张克沙终于在北京医科院第三附属医院接受了中国首例变性手术。12小时后,手术成功,他正式成为了"她"——张克莎,并获得了新的户口证明。
“走的时候还是男兵,咋回来成了女兵?”1982年,一男兵退伍回家,但却他坚持说自
沙滩留下脚印
2025-04-30 14:15:43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