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9年,民工杨果在清理莫高窟的积沙,他用草点烟,把草节插进墙缝里。看到余烟没

闻史忆今阁 2025-04-30 14:32:50

1899年,民工杨果在清理莫高窟的积沙,他用草点烟,把草节插进墙缝里。看到余烟没有吐出来,他大惊失色,敲了敲墙壁,发现有回声。 1899年的敦煌,已不复当年丝绸之路上繁华枢纽的光彩。自西汉开辟的这条东西方交流的黄金通道,曾见证过商队络绎不绝,文化交融碰撞的盛况。而今,世事变迁,这座曾经的佛教圣地莫高窟,已是一片萧条破败的景象。 曾几何时,敦煌作为丝绸之路的重要站点,是东西方文明交汇的桥梁。各国商旅带来的不仅是丝绸、香料和珠宝,更有思想、信仰和艺术。佛教文化在这片土地上蓬勃发展,莫高窟因此诞生,数百个洞窟被开凿出来,壁画和佛像装点其中,成为佛法东传的重要见证。 然而千百年的风雨侵蚀,加上人们的遗忘,这座曾经辉煌的佛教艺术宝库,此时已无人问津,木栈道破败残毁,大量流沙甚至将下层的洞窟掩埋。就在这一年,一位云游四方的道士王圆箓来到莫高窟,面对眼前苍凉的景象,他心生怜悯,决心要尽己所能,重振莫高窟的辉煌。 "这里曾是佛陀的净土,怎能任其湮灭于尘沙之中?"王圆箓心想。于是这位游方道士放下行囊,在此驻足,日复一日地开始了清理和修整的工作。他雇请了当地的寒士杨果协助自己,一起清扫积沙,修缮残毁的设施。 时光倒流一千年前,景德三年(1006年),敦煌面临着严峻的危机。信奉伊斯兰教的黑韩王朝军事势力直接威胁到了这座佛教圣地。莫高窟的僧人们忧心忡忡,他们深知一旦战火燃及此地,千年积累的文化瑰宝将毁于一旦。 为了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僧人们作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他们将数万件经书典籍、刺绣、绢画等珍贵文物集中起来,小心翼翼地封存在了17号洞窟内。这些宝物从此在黑暗中沉睡,等待着有缘人的发现。 而这一等,就是将近九百年。 1900年6月22日,一个平常的日子,杨果如往常一样在洞窟甬道里忙碌着。工作间隙,他点起一支旱烟放松片刻。吸完后,他随手将点烟用的芨芨草插入甬道北壁的一条裂缝中。 就在这一刻,命运之轮开始转动——那芨芨草竟然奇迹般地没入墙壁,消失不见!杨果愣住了,他用手轻轻敲了敲墙壁,听到的是空洞洞的回响声。 "道长!快来看!这墙里面是空的!"杨果惊呼道。 当晚,王圆箓手持油灯,和杨果一起清除了封堵洞窟的泥墙。千年封存的大门终于被打开,眼前的景象让两人惊呆了。在微弱的灯光下,他们看到洞窟内堆满了卷轴、画作、法器等珍贵文物,估计有五万余件之多。洞窟是覆斗顶结构,内壁前塑有唐末佛教大德的真容,北壁正中画着两棵枝叶相交的菩提树,树上挂着净水瓶和挎包,一边是身穿袈裟的比丘尼,另一边是执杖的侍女。 王圆箓深知这一发现的重要性,随即赶往敦煌县城,向知县严泽报告并献上两卷经文。然而,这位官员却显得漠不关心。直到新任知县汪宗翰到任,这位金石学家亲自前来考察后,建议兰州藩台妥善保护这批文物。可惜的是,腐败的清政府只是敷衍了事,仅命令将经卷画像封存原处,仍交由王道士保管。 时间来到2013年,敦煌研究院接受了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藏家捐赠的7卷古代写经。经专家验证,这些写经正是110年前从莫高窟藏经洞流失的珍宝。这些文物是如何辗转到这位藏家手中的呢?这要追溯到1900年藏经洞被发现后的那段悲伤历史。 敦煌藏经洞发现的消息渐渐传开,引来了一批又一批觊觎文物的外国人。1907年,英国人斯坦因来到莫高窟,他得知王道士非常崇拜唐玄奘,便巧妙地将自己装扮成唐玄奘的追随者,并声称是沿着玄奘西天取经的路线而来。通过这种欺骗手段,他最终以14块马蹄银的代价,骗走了24箱遗书、遗画及5大箱其他文物。 仅仅一年后,精通汉文的法国汉学家伯希和也来到了莫高窟。他凭借深厚的汉学功底和考古知识,用三周时间将藏经洞中的所有遗书通检一遍,"不单接触了每一份文稿,而且还翻阅了每一张纸片"。最终,他用大量银子换走了6000余件写本和200多件古代佛画与丝织品,装满了整整10辆大车。伯希和曾经自夸:"洞中卷本未经余目而弃置者,余敢说绝其无有。" 随后,俄国人奥布鲁切夫,日本人桔瑞超、吉川小一郎,以及美国人华尔纳等,都先后从王道士手中购买了大量珍贵经卷。至此,敦煌文物的大约三分之二,约3.5万件流失海外。

0 阅读:0
闻史忆今阁

闻史忆今阁

从历史角度审视当下,以全球视野展望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