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22年,康熙驾崩,雍正无心守灵,回到雍王府。他打算今天就解决邬先生,问道:“

牧童的娱论 2025-04-30 16:16:07

1722年,康熙驾崩,雍正无心守灵,回到雍王府。他打算今天就解决邬先生,问道:“先生助我登基,居功至伟,请问先生需要什么奖赏?”邬思道连忙推辞,说自己不配。   邬思道原本不过是一个屡次科举失败、最终放弃读书的书生。   为了生计,他放下了书本,依附于巡抚田文镜。   田文镜本是个眼光独到的人,虽然邬思道腿部有残疾,步履蹒跚,但他反而认为邬思道的脑子更为灵活,或许能成为自己的得力助手。   邬思道随即成为田文镜的心腹,凭借着这段关系,他在仕途上渐渐有了起色。   田文镜官运亨通,邬思道也得到了许多机会,随著时间的推移,邬思道在背后不断发挥影响力,帮助田文镜做出了不少决策。   而正是在雍正即位的关键时刻,邬思道通过向他提供了重要的情报,为雍正打下了稳固的江山。   雍正并未因此完全信任邬思道,邬思道的机智和隐忍,使得雍正心生警惕。   尽管邬思道并未参与朝堂上的直接斗争,但雍正知道,这样一个人物若稍有反心,极可能在未来成为一大隐患。   于是,雍正心中已有了一个打算——给邬思道安上一顶“谋反”的帽子,借此警告他,并让他离开政坛的核心。   某日,雍正召见了邬思道,“先生助我登基,居功至伟,请问先生需要什么奖赏?”雍正开口,语气平静,但话语中不乏试探。   邬思道微微一笑,轻轻摆手,“皇上言重了,邬某不过是力所能及之事,如何敢谈奖赏?”   雍正凝视着他,眼神中闪烁着复杂的光芒,低声说道。   “先生无需推辞,既然已助朕稳坐江山,理应有所回报。若先生不欲高官厚禄,朕也可以为先生安排一份清闲的职务,安享晚年。”   雍正话音未落,邬思道却突然淡然一笑。   “皇上若真心如此,邬某感激不尽。只不过,邬某自知年事已高,且一生多次试图科举未果,倒是心灰意冷。如今,只想安度余生,回到家中清闲过日。”   雍正听到这话,心中稍作沉吟,随即开口道:“先生既然如此愿意隐退,朕也不会强求。不过,若先生未来有异心,或许朕也不得不采取别的措施。”   邬思道微微躬身,答道:“多谢皇上厚恩,邬某心领。”   雍正点点头,摆了摆手,表示邬思道可以退下了。看似是一次平常的会面,实则暗藏玄机。   邬思道虽然未表露出明显的紧张,但他心中已然明白,雍正的背后隐藏着某种隐形的威胁,给他安排的“清闲职务”其实是一个温和的软禁。   虽然没有直接将他打压,却也让他失去了施展才华的空间。   邬思道回到自己的书房,心中波澜起伏,他明白自己能够安然度过这场试探,完全是因为雍正心中对自己的计算。   雍正并不想急于斩草除根,只是希望通过一番话语的试探,让自己选择自愿退出。   虽然如此,邬思道仍然心中不免生出几许不甘。   他虽然年老,却依然清楚,宫廷中的风云变幻无常,任何一个不小心的举动,都可能导致致命的后果。   而这场游戏,自己虽然暂时避开了,但最终能否真正保持安稳,仍是未知数。   田文镜的提携,雍正的试探,所有的一切,都让他意识到,自己并非仅仅是一个普通的读书人。   雍正放走了邬思道,表面上是将他置于一个清闲的职位,实际上却是将他从权力的核心边缘化。   雍正心中并不完全放下邬思道,毕竟,这位看似不争权夺利的书生,却拥有令人警惕的智慧与深沉。   邬思道虽然没有上当,但他同样知道,自己虽被放回家中,但依然不可能脱离这场宫廷的权力博弈。   他选择隐退,并非因为他真心希望安稳度过余生,而是因为明白,这样的选择才是目前最为明智的。   至于雍正,他虽然没有给邬思道安上谋反的帽子,但心中的警觉始终未曾放下。 参考资料:刘和平,罗强烈著. 《雍正王朝》

0 阅读:129
牧童的娱论

牧童的娱论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