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建龙岩的一所监狱里,一封求助信悄然送达监狱长的办公桌。信的署名者是一名服刑人员——郑江,一名在服刑期间渴望寻回自己身世真相的男子。信中,他并未陈述自己过去的罪行,而是倾注了一个成年男子对血缘与身份的长期困惑。他请求监狱帮助他寻找失散的亲人,因为他相信,自己从未真正了解过自己的来处。 服刑期间,郑江表现较为安静。他不善言辞,不主动与其他犯人交往。监狱记录显示,从其服刑之初至2017年,没有家属来探望他,也没有收过一封来自外界的信件或汇款。在多数服刑人员热切盼望节假日探视的日子里,郑江始终孤身一人。尽管他从未在监狱中发泄情绪,但长期的沉默让民警开始关注他的心理状态。 一次偶然的谈话中,他向管教民警吐露了自己长年累积的怀疑与困惑。他称,自己常做相似的梦,梦中有陌生又熟悉的场景,反复出现的那位“父亲”并不是现实中抚养他的那位。他在梦中被带离人群,梦醒后脑海中却留下挥之不去的片段。他开始怀疑自己的身份——自己,可能并非养父母的亲生子女。 郑江回忆,自己的童年始终笼罩在缺席的亲情之中。他并不记得母亲的模样,也不曾得到“父亲”太多的关怀。他说,是祖父将他一手抚养大,但祖父在他九岁那年去世,自此他被送往姑姑家中生活。在那里,他时常被训斥为“野孩子”,一句话烙印在他内心深处。 与姑姑的关系并不亲密,家庭氛围缺乏包容。某次家庭争执后,他离家出走,躲入村边一座荒废的庙宇过夜。正是在那个夜晚,他做了那个令他不安的梦:梦里他是个孩子,和“父亲”在人群中走散,一位陌生人给了他糖果便将他带走。梦中的“父亲”身影与现实中的“父亲”大相径庭。 此梦与他童年记忆中的空白拼凑在一起,令他逐渐确信——自己或许并非这户人家出生的孩子。他开始回忆断断续续的场景:泥土墙面的老屋、屋前的水田、小河中与“父亲”洗澡的情景,以及他曾亲眼看过的雪。他知道,那些画面并不属于他在南安的生活。 出于对郑江情绪变化的担忧,监狱方面安排了心理疏导。数次会谈后,他终于表达了对自己身世的怀疑以及渴望寻找亲生父母的强烈愿望。在心理咨询师的协助下,他将这份念头整理成文字,撰写成一封正式的求助信,上交监狱管理层。 福建省监狱管理局获悉此事后,出于人道关怀及案件可能涉及的拐卖历史背景,决定启动相关流程调查。监狱方前往其登记户籍的养父母住处调查,但未能与其养父母取得直接联系。 陈彬跑去南安查,郑江登记的地址早就没人了,房子都塌了。问邻居才知道,郑江小时候是突然冒出来的,没人知道来历。陈彬把这事报上去,监狱觉得这不简单,决定帮他寻亲。福建省监狱管理局发了寻亲启事,把郑江的照片、梦境和经历都写上,提到雪地、稻田、流水,希望有人认领。 第四天,一个叫张明英的女人打来电话,说郑江长得像她失踪三十年的弟弟。她回忆,1987年弟弟在贵州黔西集市丢了,四岁,跟郑江同岁。她提到贵州老家有雪有稻田,跟郑江梦里一模一样。监狱赶紧核实,张明英说了弟弟手臂上的胎记,跟郑江对上了。DNA一测,确认郑江就是张家的孩子。 见面那天,郑江的妈和两个姐姐来了。老人一把抱住他,哭得喘不过气。张明英带着老照片,郑江一看,认出梦里抱他的人是他爸——早就去世了。那天是他生日,监狱特批带了个蛋糕,一家人在会客室团圆。郑江说要好好改造,早点出去陪妈。这事儿后来上了新闻,感动了不少人。 参考资料 福建男子入狱11年,父母从不探望,一场奇异梦境揭开身世之谜
在福建龙岩的一所监狱里,一封求助信悄然送达监狱长的办公桌。信的署名者是一名服刑人
烟火阑珊歌未央
2025-04-30 17:59:39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