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书之名        “一个人的口味要宽一点、杂一点,南甜北咸东辣西酸,

扬州大兔子 2025-04-30 18:45:33

@以书之名         “一个人的口味要宽一点、杂一点,南甜北咸东辣西酸,都去尝尝。对食物如此,对文化也应该这样。”这是汪曾祺说过的一段话,融进了他对生活、对人生的态度。 推而广之,一个人的知识面要杂一点广一点,生活的趣味不就多了一点点嘛。应该是。人生的经历可以单一,知识的获取千万不能只取一个方面。术业有专攻,相当正确。术业是维持生活的手段,一辈子必须要干的事情。术业之外更多的种种,才是构成生活的细小因子。 与米开朗基罗、拉斐尔并称为“文艺复兴后三杰”之一的达·芬奇,虽然只活了六十七岁,可他渊博的学识被后世公认为人类历史上少见的全才。现代学者则称他为“文艺复兴时期最完美的代表”。他是画家,又是自然科学家、工程师等。 根据维基百科的介绍,达·芬奇的一生,在绘画、音乐、建筑、数学、几何、解剖学、生理学、动物学、植物学、天文学、气象学、地质学、地理学、物理学、光学、历学、发明和土木工程等众多领域都作出了卓越贡献。今天有人认为,达·芬奇是个穿越者。他是众多智者合体穿越? 不管他是什么家,对他来说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只要去干了,便将事情干到极致。他还是一个完美主义者。一幅《蒙娜丽莎》,他画了十多年才完工。很多画作都是,画到一半甚至更多,稍不满意便毁掉重来。前述的“文艺复兴后三杰”又称“美术三杰”,强调的是他在绘画方面的贡献。              后人找到一些他散失的遗稿,很奇怪地发现,手稿用了他自己发明的镜像文字书写,今人看得借助镜子才能阅读。手稿的内容包括飞机、降落伞、自行车、大桥等各种设计。许多后世的研究成果,都是基于他的手稿。 这样的一个人,六十七岁活出了多少人的六百七十岁不止。那么多工作要做,时间根本来不及。怎么办?他也有办法。据说他发明了一种“睡眠法”,即每隔三四个小时睡个十五分钟左右。有专家测试过,用这样的睡眠法,对大脑和身体没有损伤,只是更多的人无法适应这种随眠节奏。 当然,达·芬奇是个另类,古今中外只出了一个。撇开他的研究成果不谈,那么多知识,给他的人生带了多少有趣的活法?不知道他从事的每一项工作,是因为工作还是兴趣?个人倾向于是兴趣。因为他的一生,没有大富大贵。 伟人的经历,不可复制。他们对生活和工作的态度,我们可以学习。现在大学分科过细,文理更是分属于不同的院校。“理工男”的称呼,不是好词儿。过去那些大名鼎鼎的科学家,哪一个不是儒雅的君子?“学贯中西”,不是形容词。 说一个现代浪漫诗人徐志摩吧。他在美国克拉克大学,学习的是银行学。毕业时不但获学士学位,还获得一等荣誉奖。转入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进的是研究院经济系。去到英国剑桥大学留学,又主攻政治经济学。 换做现在,他应该在金融界或经济学方面摸爬滚打,为职称、级别不断升级打怪。这些与诗歌毫不相干的理工科,他学得如鱼得水。西方浪漫主义的氛围给他骨子里的浪漫注了诗意。那么多耳熟能详的美丽诗行,不但丰富了他的生命,让他在现代文学史上占据一席之地,至今还给读者无尽的美的享受。 我们熟知的世界级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最大的爱好是散步和拉小提琴。据说他每天坚持散步五公里左右。他从小学习小提琴,早年的梦想是成为小提琴演奏家。西班牙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双料得主圣地亚哥·拉蒙·卡哈尔,却是一位健美先生。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和原子核物理学之父欧内斯特·卢瑟福,一位橄榄球和高尔夫球高手! 枯燥的研究之余,这些爱好不但健康了身体,还让生活多了趣味。今天我们的教育,孩子们整天在做题与补习之间奔波,卷到连睡觉的时间都被迫减少。即便学一些艺术或体育,不是为了培养兴趣爱好,而是为了考级,以便在中、考高考时争取可能的加分项。 大多数人没有机会成为专家,不如花一点点时间去了解更多未知的事物。这样,漫长的人生路,会多些趣味多些色彩。我以为。

0 阅读:0
扬州大兔子

扬州大兔子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