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长春第一汽车厂的技术员陈知非请假,第一次带着未婚妻钱如琴回家探亲。一进家门,钱如琴望见:“1位头戴棉帽、身穿便装的老者正在收拾花圃。”便问:“你家还有管家啊?”陈知非笑答:“这是咱爸。” 陈赓,1903年出生在湖南湘乡,算是中国革命史上的硬核人物。年轻时就投身革命,参加过南昌起义和长征,后来又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立下大功。1955年,他被授予大将军衔,妥妥的开国功臣。不过,别看他战场上杀伐决断,生活中却是出了名的低调。穿得朴素,干活不摆架子,连收拾花圃这种小事都亲力亲为,压根不像个大将。这性格也影响了他的家庭,尤其是对儿女的教育。 说到陈知非,他是陈赓的长子。1952年,陈知非大学毕业,正等着组织分配工作。那会儿陈赓刚从朝鲜战场回来,忙得脚不沾地,但听说儿子要为新中国出力,他打心眼里高兴。有个老战友看陈赓位高权重,就提议把陈知非安排在身边干活,方便照顾。可陈赓一听就皱眉,直接拒绝了。他说:“儿子得听组织的,去哪干活就在哪扎根,靠自己闯出一片天。”结果,陈知非被分到长春第一汽车厂当技术员,从基层干起。这态度真是硬气,不搞特殊化,跟现在有些“拼爹”的完全不是一个路子。 陈知非到了长春第一汽车厂后,踏踏实实工作,后来还参与了“红旗”轿车的研发生产。这车可是新中国汽车工业的骄傲,陈知非能掺和进去,靠的可不是爹的光环,而是自己的本事。一步步努力,他干到了高级工程师的位置,算是给老爹争了气。1958年这次探亲,就是他工作几年后难得回趟家,顺便带未婚妻钱如琴见见父母。钱如琴那时候还不认识陈赓,看他忙着弄花圃,还以为是家里请的帮工。陈赓也没生气,反而乐呵呵地应和,显得特别随和。这事儿让钱如琴挺感慨,觉得这个家虽然是大将之家,但一点架子都没有。 钱如琴后来嫁给陈知非,也融入了这个家庭。她自己在教育系统工作,教书育人,兢兢业业,培养了不少学生。夫妻俩日子过得朴实,教育孩子也延续了陈赓的风格,强调为国家出力,不图个人享受。陈赓对子女要求严,不许他们仗着自己的身份搞特殊,这点在陈知非身上体现得特别明显。他没靠爹吃饭,反而在第一汽车厂干出了一番事业,挺让人佩服的。 陈赓自己呢,生活上一直很简单。1952年从朝鲜回来后,他身体就不太好,但还是忙着工作。1961年,他因病去世,享年58岁。虽然走得早,但他留下的精神影响挺大。陈知非后来一直以父亲为榜样,工作上更卖力,想把老爹那股为国奉献的劲头传下去。陈赓的家风,说白了就是朴实、踏实、不摆谱,这种作风在那个年代特别难得。 再说回1958年那次探亲,其实挺有意思。陈赓收拾花圃这细节,反映了他就算当了大将,也没丢掉普通人的本色。钱如琴刚开始还懵懵懂懂,后来慢慢了解陈赓的事迹,才明白这个“管家”有多不简单。她跟陈知非结婚后,也受这种家风影响,把日子过得实实在在。陈赓的子女后代基本都挺低调,没听说谁仗着他的名头瞎搞,这跟现在的有些“官二代”比,真是天壤之别。 陈赓这辈子不光是打仗厉害,他对新中国建设的支持也很实在。陈知非在第一汽车厂干活,其实也算接了老爹的班,把革命精神落实到具体工作里去了。那时候国家刚起步,工业基础弱,陈知非他们搞“红旗”轿车,等于从零开始摸索,能干成这样,真不容易。陈赓虽然没直接参与,但他的态度肯定给了儿子不少动力。 其实,陈赓的故事不只是他一个人的传奇,还反映了那一代人的价值观。打仗时拼命,建国后务实,对家里人要求严,对自己更狠。这种人现在不多见了,所以聊起来挺有味道。他的家风传承到陈知非这一代,再到后来的子孙,多少有点“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的意思——精神不变,人一代代接力。
1958年,长春第一汽车厂的技术员陈知非请假,第一次带着未婚妻钱如琴回家探亲。一
无畏战士闯龙潭
2025-05-01 15:21:34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