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是1900年的李鸿章,为他去世前一年所拍。此时的李鸿章已经77岁高龄,严重的肝病,导致他看起来极其虚弱,拍照时,他甚至已经无法站立。 1900年,一张照片定格了李鸿章77岁的模样,那是他人生的倒数第二年。饱受肝病折磨的他,虚弱到连站都站不稳,眼神里藏着多少辛酸和无奈?这张影像不仅是他晚年的真实写照,更让人忍不住想问:这位晚清重臣,一生起起落落,究竟背负了多少骂名和真相? 李鸿章生于1823年,安徽合肥人,年轻时是个标准的读书人,中了进士,走上仕途。可谁也没想到,这个文人后来成了晚清的“救火队长”。19世纪50年代,太平天国起义席卷大半个中国,清廷焦头烂额。李鸿章在家乡拉起淮军,硬是靠着一股狠劲儿,把太平天国的气焰压了下去。这事儿让他名声大噪,也成了他仕途的起点。不过,这胜利可不是光彩照人,淮军打仗时手段狠辣,烧杀抢掠的事儿没少干,李鸿章也因此背上不少骂名。 平定太平天国后,他没闲着,又把目光转向了洋务。19世纪60年代,西方列强用枪炮敲开中国大门,清廷才醒悟过来:不学点洋玩意儿,怕是要亡国了。李鸿章是洋务运动的扛把子,搞了江南制造局,造枪造炮,还建了北洋水师,想让中国有点自保的本钱。那时候,他是真心想干点实事,可钱从哪儿来?国库空虚,地方反对声不断,他只能硬着头皮四处筹钱,搞得自己灰头土脸。 说到北洋水师,那是李鸿章的心血。1888年,这支舰队正式成军,号称亚洲第一,船挺大,炮挺猛,看着挺唬人。可惜,好景不长。1894年甲午战争打响,日本早就盯着中国这块肥肉,北洋水师迎战时却露了底。装备是有了,但训练稀烂,军官腐败,士兵没斗志,连炮弹都舍不得多打几发。结果呢?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丁汝昌自杀,李鸿章的努力成了笑话。这场败仗不光砸了他的招牌,也让中国彻底丢了面子。 有人说,李鸿章没眼光,建水师就是花架子。可想想那时候,清廷上下贪腐成风,他一个臣子能干啥?没钱没人没支持,北洋水师能建起来就不错了。说到底,他不是不想强,是强不起来。甲午战争的锅,不能全甩给他,但他的确逃不掉责任,毕竟水师是他一手操办的。 甲午战败后,1895年,李鸿章被派去日本签《马关条约》。这事儿是他人生最黑的一笔。条约里,中国割让台湾、赔款两亿两银子,条件苛刻得让人喘不过气。李鸿章77岁,拖着病体去谈判,日本人态度傲慢,他却只能低头签字。回来后,全国上下骂声一片,报纸上说他“卖国贼”,老百姓恨不得啐他一脸。可他心里苦啊,清廷让他去签,他能不签吗?不去签,国家还不是一样挨打?他不过是替朝廷背了黑锅。 有人替他喊冤,说他没得选,是时代的替罪羊。可再怎么说,条约上白纸黑字是他签的,这骂名他甩不掉。当时他在日本还挨了一枪,子弹擦着脸过去,差点没命。这事儿听着挺惨,但也改变不了啥,条约还是得签,骂声还是得背。 1900年,八国联军打进北京,慈禧带着光绪跑了,李鸿章又被推出来收拾烂摊子。这次是《辛丑条约》,赔款4.5亿两,分39年还清,还得允许外国驻军。这数字听着就吓人,平均到每个人头上都好几两银子,老百姓苦不堪言。李鸿章77岁,肝病已经很严重了,照片里那副虚弱模样,就是这时候拍的。他明知签这东西是自取其辱,可不签行吗?国家都快没了,他还能咋办? 这时候的李鸿章,已经不是当年那个意气风发的淮军统帅了。身体垮了,精神也垮了。签完条约第二年,1901年,他就去世了,死前吐血,说了句“时局如此,徒唤奈何”。这话听着真让人心里不是滋味,一个老头子操劳一生,最后落得个骂名满身的下场。 李鸿章死后,葬在安徽合肥,可这墓也没能保住。20世纪60年代,文化大革命时,他的墓被砸了,尸骨都没留下来。这事儿听着挺残忍,但想想他生前背的那些骂名,好像也不意外。有人说,这是他命运的最后写照,生前没得安宁,死后也没得清静。可这也让人忍不住想,他到底算个啥样的人?是卖国贼,还是无奈的忠臣? 说李鸿章是英雄,肯定有人不服。他签的那些条约,割地赔款,实打实让中国吃了大亏。可说他一无是处,也不公平。那时候的清朝,内忧外患,烂到骨子里了,他一个臣子再能干,也翻不了天。洋务运动、北洋水师,至少证明他想试试,看能不能救国。可惜,时代不给他机会,他再努力,也不过是螳臂当车。
下图是1900年的李鸿章,为他去世前一年所拍。此时的李鸿章已经77岁高龄,严重的
只言片语里
2025-05-01 22:33:19
0
阅读:27
用户10xxx33
弱国无外交!为了清廷苟延残喘,他也是拼了老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