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想让刘伯承担任总参谋长,但是,刘伯承婉拒了,说:“总参谋长我已经当过四次了,总没有当好嘛,这次就不要再去当啰。” 新中国刚成立时,百废待兴,军队建设可是重中之重。毛主席亲自点将,想让刘伯承当总参谋长,毕竟他军事才能一流,经验又丰富。可这位战功赫赫的元帅却摆摆手说:“总参谋长我已经当过四次了,总没有当好嘛,这次就不要再去当啰。” 1892年刘伯承出生在四川开县一户穷苦人家,小时候家里穷得叮当响,没能好好读书。但他脑子灵,天生有股韧劲。年轻时投身川军,从小兵干起,靠着胆识和才华一步步当上指挥官。1916年护国战争中,他右眼被打瞎了,可这没让他退缩,反而更坚定了他搞革命的决心。1926年,他加入共产党,从此把命交给了民族解放事业。 刘伯承当过四次总参谋长,每一次都不顺当,但每次背后都有他的坚持。第一次是1927年南昌起义,他帮周恩来指挥战斗。起义失败了,敌强我弱,他冷静调度部队撤退,保住了不少力量。第二次是1930年,他从苏联学成回国,当中央军委参谋长,后来又当红军总参谋长,跟朱德一起打了第四次反“围剿”的胜仗。可惜,他反对共产国际顾问李德的瞎指挥,被撤了职。第三次是1934年长征路上,他又当红军总参谋长,可因为顶撞张国焘的分裂行为,再次被撸下来。第四次是1936年红军会师后,他干得不错,为抗战准备出力不少。 这四次,他说自己“没当好”,其实不是能力问题,而是他太有原则。南昌起义失败,他觉得责任在自己;反对李德,是为了红军大局;顶张国焘,是不想让队伍分裂。每一次,他都宁愿丢官,也不肯昧着良心干。 抗战爆发后,刘伯承当了八路军第129师师长,在太行山打得日军找不着北。他不光会打仗,还特别擅长军事理论,被人称为“军神”。他带部队开根据地,搞游击战,把日军弄得焦头烂额。他还特别重视军事教育,常常跟战士讲怎么打仗,把自己的经验毫无保留地教给大家。他的这些本事,毛主席都看在眼里,所以新中国成立后才想让他干总参谋长。 1949年,新中国成立了,军队得正规化、现代化,毛主席觉得刘伯承是最佳人选。可他却谢绝了,说“总参谋长当过四次,没当好”。这话听着谦虚,其实是他对自己要求太严。他回想过去四次,每次都因为坚持原则得罪人,甚至丢了职位。他觉得自己不是那种能圆滑处事的人,怕在新岗位上又因为原则问题干不长。他还觉得自己岁数大了,身体也不好,不想占着位置误事。他这人就这样,宁可退一步,也不凑合。 不干总参谋长,刘伯承也没闲着。1951年,他当了军事学院院长,专门培养军官。他亲自编教材,讲课讲得接地气,把一辈子打仗的经验都传给了年轻人。晚年他身体不行了,还坚持写军事书,想把自己的想法留下来。1986年,他去世了,94岁,骨灰按遗愿撒在太行山,跟老战友们待一块儿。 刘伯承这人,不光是军事家,更是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他从穷小子走到元帅,靠的是真本事和硬骨头。他四次当总参谋长,每次都因为坚持对的事儿碰壁,可他从没抱怨过。新中国成立后,他完全可以接下总参谋长这大权,可他选择退后一步,把机会留给别人。这种不争名利的心态,现在想想,真是挺难得的。 再说他晚年的工作,军事学院那会儿,他都60多岁了,还天天琢磨怎么教好学生。他写的教材,不是高高在上的理论,而是实打实的打仗经验,特别实用。他这辈子没想着给自己留啥名声,就想着多为国家干点实事。
1956年,毛主席在怀仁堂看戏,突然停下来问周恩来一句:“恩来,刘嫂子在哪?”在
【16评论】【1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