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测试环节都有标准流程,但确实有几个关键领域门槛较高,外界也难以复现,容易被

品俭 2025-05-03 10:03:41

大多数测试环节都有标准流程,但确实有几个关键领域门槛较高,外界也难以复现,容易被包装。

整车耐久与可靠性测试:这部分涉及长期道路、强化耐久等模拟极限使用场景的测试,但时间长、花钱多。很多车企说XX万公里强化验证,其实很难核实真实强度,尤其一些品牌时间紧任务重,更容易报喜不报忧。

冬、夏标定测试,涉及冷热启动、空调性能、热管理。这类测试受环境影响极大,只能在极端气候地区进行(如黑河、吐鲁番)。而不同厂家在测试周期、样车成熟度、问题处理方式上,差距很大,外界只能看他们发的图或者说辞,很难比出谁更扎实。曾经甚至有大v认为多次冬夏测试没必要。。

NVH噪声、振动测试。很多车企说xx静谧能力,但其实铺足吸音棉、跑特定工况、关掉空调压缩机,都能造出好成绩,真实使用感受,跟测试报告可能差别很大。

智能驾驶测试:目前最容易堆效果、做demo。高速NOA、城区领航这些功能,厂家用特定场景做演示,效果很好,但实际部署范围、复杂场景应对能力,是水分最大的一块。为什么上面要下场?还不是一些人作妖。

高强度钢占比 / 热成型钢占比,占比可以有很多方式去讲。

发动机热效率,很多台架定点燃烧状态下的数据,常温常压理想状况。

续航与能耗测试(尤其电车):官标CLTC本身就虚高,部分车甚至在标定阶段用极致电耗逻辑刷分。

风阻,这个测试资源比较稀缺。

一句话,只要是外部难以完全复现、又依赖厂家公布结果的测试环节,都是存在注水空间。

尖锐的问一个问题,你无比坚信哪家车企的标准与数据?

0 阅读:0
品俭

品俭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