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一位美国顶尖狙击手在一次射击中,击中了一名志愿军战士,使其摇摇晃晃地

卖蠢 2025-05-03 10:47:26

1953年,一位美国顶尖狙击手在一次射击中,击中了一名志愿军战士,使其摇摇晃晃地栽进壕沟,然而,大约二十分钟后,这名美国人惊讶地发现那名志愿军战士的尸体似乎动了一下,于是他又连续开了两枪,紧接着,那名美国人就像突然失去了生命一样,倒在了地上。 张桃芳,1931年7月4日生在江苏兴化陈堡村,家里穷得叮当响,兄弟姐妹一大堆。小时候赶上抗日战争,村里老被日本鬼子骚扰,房子烧了,乡亲们躲都来不及。他才十来岁就加入儿童团,负责放哨、探敌情,敌人一来就敲锣提醒大家跑,还帮地下联络员争取撤退时间。那会儿胆子就大,眼力也准,这些本事后来全用上了。 1951年,朝鲜战争打得火热,他20岁参军,进了志愿军24军72师214团3营8连,当了个通讯员。训练时,他枪法好得吓人,百发百中,领导一看这小子有料,就把他拉进狙击手集训队。刚上手苏联的莫辛-纳甘步枪,他打得稀烂,连靶子都摸不着边。可他不服输,天天练,研究枪咋使,很快枪法就出神入化。1952年9月,他跟着部队上了朝鲜战场,先在元山驻防,到1953年1月被派到上甘岭,干起了“冷枪冷炮”的活儿。 刚开始,他也不顺,移动目标一枪都打不中,还差点暴露自己。但他脑子活,琢磨出提前量的窍门,到2月已经能9发子弹干掉7个敌人,战绩甩老兵几条街。32天里,他用442发子弹干掉214个敌人,创下志愿军冷枪杀敌的最高纪录。这成绩听着就牛,不是靠运气,是真本事堆出来的。 1953年春天,上甘岭阵地打得胶着,志愿军跟美军第3步兵师隔着壕沟对峙。张桃芳被派到537.7高地当狙击手,扛着莫辛-纳甘步枪,天天盯着对面。他有个习惯,先观察地形,找好隐蔽点,再慢慢等机会。那天中午,他瞄准镜里看到个美军士兵露出身子,动作慢吞吞的。他一枪过去,那家伙晃了几下就栽进壕沟。 可张桃芳没大意,继续盯着。大概过了二十分钟,他眼尖,发现那“尸体”动了一下。他心里一紧,觉得不对劲,果断补了两枪,确认人没动静了。就在这时候,对面突然开了枪,子弹擦着他脚边飞过,泥土都溅起来了。原来这是美军王牌狙击手“幽灵”设的局。那家伙故意让两个机枪手当诱饵,吸引张桃芳开枪,自己藏一边等着下手。 张桃芳没慌,他眯着眼找对方的位置,发现岩石后有个影子。他没急着开枪,等着对方露出破绽。果然,“幽灵”换子弹时枪口晃了一下,他抓住机会,一枪过去,正中脑袋。“幽灵”倒下后就没动静了。这场对决,张桃芳靠的是冷静和准头,硬生生把美军王牌给收拾了。美军那边估计气得牙痒痒,这仗打得太憋屈。 张桃芳赢的不只是枪法,还有脑子。上甘岭那地方,地形复杂,风大,天冷,狙击手得耐得住饿,扛得住冻。他能一动不动趴一天,就为等一个机会,这耐心不是谁都有的。那天“幽灵”设计陷阱,本以为能钓到鱼,结果自己成了猎物。张桃芳没上当,还反过来逮住对方换子弹的空档,一击致命。这不是运气,是真功夫。 再说那补枪的事儿,他发现“尸体”动了一下,没犹豫就开了两枪。这说明啥?他观察力强,心思细,不给敌人任何翻盘的机会。而“幽灵”呢,技术是顶尖,可太自信了,以为自己设的局万无一失,结果栽了个大跟头。这场对决,张桃芳不光干掉了敌人,还把志愿军的士气提了一大截,美军那边估计好一阵子没缓过来。 战争结束后,张桃芳没闲着。1954年,他去学开飞机,先在徐州第五航空预备学校,后来转到济南空军第五航校,练成了驾驶米格15战斗机的飞行员。那劲头还是战场上那股不服输的味儿,飞得稳当当的,部队里都说他是个硬汉。可惜高空飞行身体吃不消,他又转到防空兵部队,干过营长、警卫连指导员,一直到1985年退休,回了山东潍坊。 退休后,他日子过得低调,跟老战友聊聊往事,从不吹自己那堆功绩。2007年10月29日,他在潍坊去世,77岁。他的那把莫辛-纳甘步枪现在还躺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里,带着划痕,像在诉说当年的事儿。他的故事后来还拍成了电影《狙击手》,挺感人的。

0 阅读:924

评论列表

俺也一样

俺也一样

2
2025-05-03 11:59

张桃芳要是有个狙击镜那战绩更牛[点赞]

勇哥

勇哥

1
2025-05-03 12:01

枪神[点赞]

Alix

Alix

1
2025-05-03 12:04

除了赞美还是赞美我们的人民子弟兵!

用户12xxx23

用户12xxx23

1
2025-05-03 14:31

打美帝,光靠热血沸腾那是真没大用,,靠的是我大中华人民志愿军不屈不挠的坚不畏死,血战到底,保家卫国刚强的战斗意志,坚强过硬的技术水平,,,当下,再叠加一条,能同美军硬杠的强大海陆空天棒棒的武器装备,更得把美帝打惨,,,

卖蠢

卖蠢

卖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