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话题很好,车企把多数资源给了城区,这合适吗?
道理都懂,城市快充布局是高频刚需,高速快充则是低频高峰,企业只能先解主战场的痛点。
城市里快充是日常用电的补充,比如无固定车位、白天通勤晚上没空充、网约车换电频繁等——这是高频刚需,甚至直接决定电车能不能被日常用。企业当然优先把桩堆在这儿,既有使用率,又能带来真实收益。
高速则是典型的低频高峰,平时稀稀拉拉,节假日一窝蜂。企业不愿重金铺设大量低利用率的高速桩,而且节假日爆发的需求也很难靠常规手段平摊。
怎么解?
国家队搞保底,比如国家电网、高速公路公司参与补贴建设;
提前引导分流:地图规划、电车出行前建议错峰;
技术手段提升单桩效率,比如更高功率、更少占位时间。有这样一种心态,能冲则冲,即便电量很足。
企业之间资源共享,开放互联互通,避免一家独扛全线,有的车企一桩不建,全靠同行不是没有。
归根结底,城市快充靠市场逻辑,高速快充还得靠一点政策兜底和行业协同。新能源汽车
凉苦薄荷味
建议,高速所有充电桩设置成只充到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