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王明建在毕业前夕,突然被两个神秘军人带走,整整30年都没有消息,30年后回到家,大家才知道他去干了什么,不是突然遇害,也不是抛弃家人去享受生活,而是将自己的时间奉献给了国家。
王明健出生于1933年,湖北襄樊人。
上世纪五十年代,王明健进入中南矿冶学院选矿专业就读。在那里,他和原子能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并找到了自己一生的奋斗方向。
据王明健回忆,当年他在学校图书馆看到一本介绍原子弹相关知识的苏联文献,觉得十分有意思,一下子就看完了。那时的他对自己说,如果我们国家也有原子弹,以后就不怕被人欺负了。
1956年7月,走出校园、刚刚毕业的王明健被秘密分配到309大队,从事新中国的原子弹研究。和他一起的,还有从中南矿冶学院毕业的十余位学生。
王明健直到被解放军带到驻地后才知道,自己是来搞原子弹的!
他兴奋不已,感慨自己终于有机会报效祖国,实现一直以来的心愿了。
刚到309大队不久,王明健便到化验室跟着苏联专家学习。
据他回忆,当时虽然跟着苏联专家学习了一年,但很多内容,苏联专家是对中国科研者保密的。比如他们从来不教如何从矿石中提取到铀,只传授了和铀化学有关的一般知识。
王明健意识到,想要研制出原子弹,只能靠中国人自己努力。天资聪颖的他通过刻苦学习,在短短两个月内就掌握了基础知识,后来又被先后调到物探室、光谱室。
王明健被上级要求,在半年内研制出原子弹的原料二氧化铀。面对这项艰巨的任务,他投入了夜以继日的科研工作。
1958年底,家中发来急电,说奶奶病重时日无多,希望王明健能回去见奶奶最后一面。
可那时科研工作进入到了最紧张的时期,他根本走不开。等到他收到第二封电报时,奶奶已经去世了。老人家直到临死,都不知道孙子在外面做什么工作,为什么不能回家见一面。
王明健拿着电报泪流满面。他是奶奶抚养长大的,却连回家送终都做不到。往后余生,他都活在这种愧疚之后。
自古忠孝两难全,无论有多悲痛,工作都不能停下来。
1959年8月,王明健在实验时,遭遇了两次爆炸,身上多处被烧伤,命悬一线,经过抢救才捡回一条命。
可是这一切,都没能让他产生丝毫放弃的心理。
在那段困难的那段时期,王明健带领着50余名科研人员,殚精竭虑、呕心沥血,每天晚上都只睡四五个小时,只为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上级交办的任务。
用他自己的话说,“没有礼拜天、没有奖金、没有补休,就这么没日没夜的干。”
为了解决技术难题,王明健绞尽脑汁、苦思冥想,终于试验出了简法炼铀法,这种简单经济的炼铀方法,弥补了国内的技术空白。
1964年4月,在多次试验后,原子弹的燃料问题终于在王明健手中得到了解决。
当年十月,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全世界都为之轰动。
王明健的女儿王琴后来告诉记者,当时北大、中科院等各地高校都写信来了解相关情况,还有很多青年表示愿意追随父亲学习,向他表示崇敬之情。
多年的科研工作,为王明健赢得了不少荣誉,他曾先后被授予“全国先进生产者”、“献身国防科技事业”勋章。
几十年来,王明健一直默默埋头工作,很少接受采访。他为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作出了巨大贡献,却从不主动提及此事。
2014年,是原子弹爆炸50周年纪念日。
国家有关部门来到王明健家中,询问他有没有什么需要。
由于长期从事和核辐射有关的工作,王明健多年来身体一直不是很好,忍受着各种病痛的折磨。
可是面对询问,他却只是摇了摇手说:“我没有任何要求!”
2019年3月16日,王明健不慎摔倒受伤,入院治疗。从那之后,本就身体不好的他健康情况每况愈下。
2020年7月7日,王明健在广东与世长辞,享年87岁。
王琴说:我爸爸这一生都没有给党和人民找过麻烦。”
王明健生前曾说过,人生最美好的就是把知识和智慧留给人民。他用他的一生,践行了这句诺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