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前的玉琮在三千年前的金沙遗址被发现
红袍山人啊
2025-05-04 16:09:54
这件文物不是说明金沙的玉琮受到良渚的文化影响,而直接就是良渚文化时期的实物流传到了金沙遗址。金沙遗址博物馆的十节玉琮来源于新石器时代的良渚文化,主要原因如下:
• 形制纹饰相似:从形制上看,十节玉琮分节分槽,外形瘦高,与江苏武进寺墩、吴县草鞋山、上海青浦福泉山等良渚文化晚期遗址出土的玉琮形制十分吻合。在纹饰方面,其每节雕刻的简化人面纹,由阴刻细密平行线纹的长方形横棱表示羽冠,用管钻琢出一大一小的两个圆圈表示眼睛和眼珠等,这些雕琢技法和良渚玉琮的制作手法几乎完全相同,是良渚标志性“神人兽面纹”的简化版,而与商周时期的仿良渚玉器上纹饰的琢制工艺有明显不同。
• 玉质特征不同:金沙遗址出土玉器的主要材质多为汶川龙溪玉,多表现为不透明,材料疏松,多孔缝隙,内部多为白、灰、浅黄色。而十节玉琮为青色透闪石玉,质地温润,透明,其玉质与上海、苏州、嘉兴等地区出土的良渚文化玉器中的青绿色或湖绿色玉器相似,且其密度和硬度也与金沙本地玉器不同。
• 文化传播与交流:良渚文化在距今约5000年前兴起于长江下游的太湖地区,而金沙文化繁盛于3000年前的长江上游成都平原。在距今4200年左右,良渚文化突然消亡,与此同时,在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中发现了良渚文化玉器的踪影,如三星堆仁胜村墓地曾出土良渚文化典型的玉锥形器。十节玉琮可能是随着部族迁徙等原因,先流传到三星堆,又从三星堆流传到了金沙。
综上所述,从材质、形制、工艺以及文化传播等多方面分析,金沙遗址博物馆的十节玉琮是良渚文化的产物,后辗转流传至古蜀地区。
0
阅读:10
隅翁
琮的形制源自四象,河图。大玉夷玉天球河图在东序,河图是大块的方状玉石,为最早祭祀地的礼器。大概在黄帝时期制作了玉琮,部分替代了河图的礼器功能。在有琮之前四千多年就已经有了玉璧,作为祭祀天的礼器。为何琮比较璧相隔了至少四千多年?玉璧的形制源自太极,传说的女娲炼五色石补天,大概就是这个事。五色石即玉石,石之美。补天是补生成八卦的象~太极所必要的,伏羲仰则观象于天画太极,即画下太阳,这有个很直接的问题,古人作象不论怎样画必然出现可见的圆心-极,但直观太阳只能见到大,却见不到极!这是伏羲建立象的基础,不论对自己还是向部族众人都必须要解释清楚的,否则将动摇作八卦的根基!于是有女娲作了玉璧,中心开孔,就与太极完全吻合了。在那个时代玉石的证据是无可置疑的,而且是刚开始有了玉器,女娲刚发明了碾法攻玉,大概也没几个人知道璧的来源,众人必然是看着玉璧而承认接受太极的事实。这样解释女娲补天的传说就是接近真相的了。而伏羲开创的上古结绳而治施行了四千多年到黄帝时期出现了不敷应用的易穷情形,黄帝通其变,发动了易之以书契。因此良渚时期出现玉琮不是偶然的事,而是黄帝为了证明自己的改革是正统的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