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川军排长王建堂刚蹬上山脊,突然冒出头戴钢盔的日军尖兵,三把刺刀向他同时刺来。王建堂眼看着躲闪格挡不及,下意识地喊:“哎呀,遭了!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后,四川省北川县,因为遭受了日军的轰炸,大部校舍都被焚毁,偌大的地方却容不下一张课桌,这令血气方刚的王建堂心酸不已。
王建堂很喜欢读书,正所谓“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王建堂与一班有志青年在被摧毁的院校里面搭建了一间小课室,他们在这里谈读论文,抨击时政。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面对日寇的践踏,百姓民不聊生,苦不堪言,王建堂与同伴义愤填膺,希望能够报效祖国,打倒日本鬼子。
于是他们在这间小小的教室里奋笔疾书,写下一篇篇文章,发放文章,对外宣传和演讲,大家抗日的热情愈发强烈。
最终,他们决心要从军,在安县县长成云章的批准下,他们组建了一支以王建堂为首的170多人参与的出征抗日队伍,他们将其取名为“川西北青年请缨杀敌队”。
当王建堂将他要抗日的事告知父亲王者成的时候,他看到父亲的手是微微颤抖的,父亲沉默不语,眼神闪烁着泪花,最后父亲抱着王建堂,告诉他去吧,为国捐躯,死而无憾。
父亲是经营小商业为生,也是川西北著名四大玩友(川剧坐唱)之一,因为经常扮演文天祥、伍子胥等精忠报国的传统剧目,他深受影响,为人刚正不阿,每当看到日军大肆横行,欺压百姓,他就痛心不已,对着院外萧条的树木,念起岳飞的《满江红》。
1937年冬天,王建堂所在的队伍要出发,全县的人民都赶来送别,百姓眼含泪水,将自己缝制好的衣服都给他们,告诉他们在外一定要小心,照顾好自己。
有些父老乡亲不舍得孩子,抱着他们痛哭,但是他们也知道没有大国就没有小家,狠心地转头离去,孩子看到父母亲孤单佝偻的背影泣不成声。
出发前,母亲将缝纫好的衣服交给王建堂,嘱咐他在外面一定要照顾好自己,万事不要鲁莽,说着说着泪流满面。
父亲拿来一面旗给王建堂,告诉他在外面打仗时不要担心家里,他们会照顾好自己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王建堂打开旗一看竟然是一面“死”字旗帜,顿时热泪盈眶,父子相拥而泣。
到了出发的时间了,大家排列整齐,向父老乡亲鞠躬敬礼,然后举起父亲的“死字旗”,大家一字一句地念着:我不愿你在我近前尽孝,只愿你在民族份上尽忠。
国难当头,日寇狰狞。国家兴亡,匹夫有份。本欲服役,奈过年龄。幸吾有子,自觉请缨。赐旗一面,时刻随身。伤时拭血,死后裹身。勇往直前,勿忘本分!
大家念完震撼不已,不禁泪流满面,这写的不止是父亲王者成一个人的心声,也写出了在场所有父老乡亲的心声,更是全中国抗日的决心和骨气。
王建堂一直带着这面旗奔赴前线,只要看着它,就会有无限的动力和勇气。
1938年,王建堂带队前往马鞍山脊,天气太热大家就脱掉上衣,王建堂看着山顶,满头大汗,往后面看大家都热汗淋漓,知道大家都累了,但是得争分夺秒抢占先机,于是激励大家再坚持一下,走在队伍最前面,唱着川剧给大家提提神。
就在他前脚踏上山脊,突然见山脊的另一边有人!
竟然是三个日军,那边的日军一见到王建堂也被吓了一跳,立马拿起刺刀就往王建堂身上刺来。
王建堂来不及躲避,王建堂下意识地喊了声:“哎呀,遭了!”。
就在命悬一线之际,身后的战友听到声音知道前面有危险,立马将王建堂往左边拽,两个日兵的刀刚好刺空,其中一个日兵刺偏,刺中了王建堂的腹部。
日军一看没刺中,王建堂后面一大批战士,立马就想逃走,不料被我军战士一一枪毙。
幸好刺得不深,王建堂用父亲的“死”字旗进行包扎,他一直记得父亲所说的“伤时拭血,死后裹身”,包扎后继续前行。
王建堂背负“死”字旗鏖战沙场,7年来一直奔赴在最前线,参加大小战斗数十次,负伤4次,多次立功授奖。
1992年初夏,王建堂病逝,终年80岁。
虽然英雄已逝,但他的精神和这面“死字旗”却令亿万人所铭记,让我们向他们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