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黄令仪收到通知:停止集成电路和芯片的研发,她冲进办公室大喊:"不能停,我们会被卡脖子的。"可对方大手一挥:没钱,黄令仪转身蹲地失声痛哭,谁也没想到,多年后她却成了美国都惧怕的人物。 一个研究室的门口,摔上了锁,黄令仪站在门口,手里拎着一叠芯片图纸,脚下是刚扫过雪的地砖。 天很冷,风刮得人脸生疼。她在原地站了很久,没进去,也没走。 楼上窗户里有人说话:“领导通知下来了,项目停了,经费批不下来。”一句话,像钉子一样钉在心口。 研究室关门的那一天,不是任务失败,而是没人再给钱。 她没有回家,而是跑去找主管,拍着桌子喊:“不能停,我们会被卡脖子的!”对面的人低头翻文件,只回一句:“没钱。” 她盯了几秒,眼圈红了,没再说话,转头离开,走廊尽头,她蹲下了,哭了。 那个项目,不是什么秘密工程,也没什么响亮名号,做的是集成电路,那时候,这仿佛是没有尽头的死胡同,没人看好,没人愿投钱。 她不服气,把原研究室的几个人召回来,在旧宿舍的车库里,重新搭了一间“实验室”。 桌子是废弃课桌拼的,工具是自己做的,电源线都是从楼上宿舍窗户里拉的。 有次测电压烧坏一块板,实验室里一阵焦味,黄令仪站在烟里发愣,半天不说话,板子是国外进口的,烧掉一块,要花一个月工资才能补。 有人劝她换个方向,搞搞应用,做点赚钱的项目,“你看XX大学都去搞软件外包了。” 她没听,依旧天天拎个饭盒来,一放就是一天。 1989年,她去了趟美国,参加拉斯维加斯的国际芯片展,中国展区空着,没人参展,只有“长城公司”的几个人,挂着参观证,站在人群外头看。 她站在台阶下,看着那些展位上,排列整齐的芯片模型和演示设备,转了一圈,红着眼记下一句话:“琳琅满目非国货,泪眼涟涟。” 那一夜,她在宾馆房间里一口气,写了两千字的笔记,最后一页写着:“不造芯片,我们就是被人卡着脖子活。” 1990年代,中国加大技术引进,Intel芯片大量进入,她更着急了,提出自主研发CPU架构时,周围一片冷场,没人反对,也没人支持。 有个年轻人悄悄说:“做不出来的。没人能做。” 她没有回应,第二天把一份70多页的芯片逻辑图,塞进了项目办公室,上面密密麻麻,全是手绘的线路图。 当时的国家经费,只能维持极少项目。她再次被排除在外。 她开始自掏腰包,每月工资分成两半:一半用于家里,一半买芯片材料。 到了冬天,穿着旧棉袄,在实验室里一蹲一整天,午饭吃速冻饺子,电磁炉煮三分钟,吃一半留一半。 2001年,机会来了,中科院计算所启动“龙芯”项目。 项目初期经费只有100万元,十几个年轻人,挤在一间不到三十平米的实验室里。 他们需要一位“懂架构、会电路、能带人”的老兵。 她66岁。有人说:“她太老了,身体不行。” 有人说:“她经历太多了,怕出问题。” 但那一天下午,她拎着一个灰色帆布包出现在会议室,打开包,里面是她过去五年画的所有草图和研究记录。 她只说了一句话:“龙芯,如果要做,就别怕被打死。” 起初没人服她,每天早晨六点到实验室,晚上十一点走,手里一只红笔,桌上写满批注。 年轻人骂她“太苛刻”“太轴”,她却天天泡在代码和电路图里。 最关键的一次争论,是关于指令集的选择,团队有人倾向x86架构,认为兼容性好,她一句话掀了桌子: “你选x86,就一辈子被人卡着!我们没有授权,连启动都得靠它。你敢赌国家安全吗?” 最后拍板用MIPS,虽然当时没人看好,但架构简单,绕过专利封锁,成了唯一出路。 2002年,龙芯1号成功流片,从逻辑设计到物理版图,全是自己人做的。 发布会那天,她站在台下,看着投影幕布上的芯片图像,没说话,只是点了点头。 三个月后,她的芯片被装进高铁系统、北斗导航、能源调度平台,没广告,也没宣传,连名字都没几个人知道。 她没因此享清福,每一代龙芯升级,她都参与。 到了龙芯3号,已经70多岁,做完癌症手术的第二天,她拄着拐杖回到实验室,医生说需要卧床休养,她摇头说:“芯片等不了我,我也不能耽误芯片。” 她一次次拦下“引进更便宜方案”的建议,一次次修改版图细节,一次次带着年轻人通宵测试。 有人统计,她生前参与的核心逻辑设计多达数千条,几乎没有一项是拿来主义。 晚年生活极其简朴,穿的是旧军装,吃的是食堂饭。 冬天没电暖气,就靠一台老旧取暖器取暖。 芯片项目获得国家奖励,她把奖金一分不留地打入研发基金。 邻居说她“怪”,每天清晨五点推门出走,晚上十点才回,门口放着坏掉的示波器、旧示意图,还有一张折痕累累的电路草图。 她自己却说:“科研不是为生活添彩,是为了不让生活塌陷。” 2023年,黄令仪去世。 没有追悼大会,没有纪念专刊,留下一句话,钉在团队办公室墙上:“真正的尊严,不是你能站起来,而是没人能再让你跪下。”
中国主动打破关系!主动出击!美国给中国半导体上锁,中国偏把光刻机拆成零件自己造;
【4评论】【14点赞】
用户10xxx58
民族的骄傲,让有些精英汗颜。
用户10xxx71
往事不堪回首!
用户38xxx12
国家的脊梁
收藏回忆
谁干的
左佐
这才是卓识远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