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6年,唐怡莹趁着丈夫溥杰不在家,和张学良在床上激烈正酣。多年后,张学良向溥

小宇侃影视 2025-05-05 13:20:04

1926年,唐怡莹趁着丈夫溥杰不在家,和张学良在床上激烈正酣。多年后,张学良向溥杰坦白了自己和他妻子的恋情。溥杰却说:“我不在乎,她不找你,也会去找别人。”

1926年,北京饭店,二楼西厅。一场私人宴席正在进行。

唐怡莹身穿改良旗袍,坐在主座。张学良应邀而来,酒过三巡,她笑得很开。

张坐在右边,夹了两次菜都没动嘴她发现了,低声说:“喜欢我的画吗?”

张没抬头,“挺好。”

她推过去一本剪报册,“你上次视察冀热边防的报道,我剪了下来。”张学良翻了翻,每一篇都圈了红笔,上面有她的笔迹,写着“神采飞扬”“英气逼人”。

那不是礼貌,是主动出击。

第二天,她亲自派车去请,张犹豫了一下,还是去了。

溥杰不在。那栋宅子里只剩女仆和她,张进屋时,剪报册还在桌上。

那天之后,外界开始传言。不是一天两天,是整整一个月,北平的报纸、茶馆、军校里都在传。

张学良,和溥杰的女人,搞在了一起,有人觉得荒唐,有人不意外。

溥杰沉默,有人问起,他笑了笑:“她不找你,也会找别人。”

笑容背后是彻底的冷,那段婚姻,从来没有热。

1918年,瑾妃做主,指婚唐怡莹与溥杰,她十三岁,他十五岁,婚约签下那年,清朝已经灭亡六年。

六年后正式成婚,没人问过他愿不愿意,唐怡莹活泼、能说会画、喜欢应酬,身边常有文人、军人、画家。

溥杰木讷,书桌上的字帖从来没有换过。

他们是两种人,共处的屋檐下,却像住在不同朝代。

1926年,她走出围墙。不是第一次,但这次动静大,张学良是当红军阀之子,年少掌权,形象英挺,唐怡莹看中的,从来不只是相貌。

张一开始被吸引,女人聪明,有艺术气质,谈吐不俗,他开始常来。

她画画给他,写诗给他,说这些都是自己创作。

半年后,张学良看穿了,画,是代笔;诗,是照抄。

他没有揭穿,只是越来越少回应,一次在东交民巷的茶会,他借故离席,再也没主动联系过她。

外界传闻断了。但屋里的冷气更浓了。

有人问溥杰,怎么看这事。他说:“无所谓。”又有人问:“不气吗?”他说:“早知道。”

不是退让,是算计。

1937年,日本人逼他联姻,要他娶日本贵族女子,好方便控制伪满洲国。

他回答:“我已有妻。”,也没有真想守婚姻,只是拿来挡子弹。

唐怡莹那段丑闻,变成最好的借口。

那年之后,他们名义上还在婚姻中,实则各走各路,她搬出宅子,和卢筱嘉交往,卢是军阀之子,风流倜傥,以为这次找对了人。

不久,两人携巨款逃离北京,传言说,她卷走了醇亲王府的两箱古董。

三个月后,卢消失了,她一个人回到天津,钱没了,人也没了。

没人再追究。也没人问,1949年,她去了香港。改名“唐石霞”。

重新开始。画画、办展、出书,再没人提起张学良和溥杰,不再提北平,只谈岭南画派、谈女权、谈艺术自我。

活到1993年,死在香港医院的私人病房,死前一个月,她拒绝了所有记者访问。

再说张学良,晚年旅居美国,被问起往事时提到她,说:“若非她太混蛋,我肯定娶她。”

语气复杂,像是愤怒,更像是厌倦。

溥杰写回忆录时,提了一句:“青年时代的伴侣,后来与我无甚联系。”

那段婚姻,像两块被胶水黏在一起的木头,水一泡,自己脱了。

有人骂唐怡莹,说她不守妇道,说她贪图富贵,但也有人说,她不过是挣脱一场压人的婚姻。

张学良不是无辜,喜欢她时热烈,转身时冷淡,从不为她负责。

溥杰也不是圣人,从头到尾,都知道这婚姻没感情,但从没试图修补,只当工具用。

三个名字,在一个时间点相撞,撞出了裂缝,谁都没能修补,没人得利,也没人真败。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