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一名24岁上海医学名校毕业生,响应祖国号召,来到甘肃玛曲县当医生,没想到不久后,他却娶了自己的“学生”,从此他一辈子扎根在草原,4个儿女也留在了大草原。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王万青,这位上海土生土长的年轻人,在上世纪60年代末毅然离开了繁华的都市,踏上了前往甘南草原的路途,他的选择并不符合常理,作为一名医学毕业生,他本可以选择在上海的医院里安稳度过一生,但他却选择了最艰苦、最需要医务人员的地方,甘肃的阿万仓乡。 初到阿万仓乡,王万青的心中并没有丝毫的后悔和动摇,这里没有通畅的交通,连最基本的医疗设施都几乎为零,两间简陋的土房、一个血压计和一些常见的药物,这就是他工作的全部资源。 语言不通,文化差异也让王万青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起初他只能通过翻译与牧民沟通,看到一些牧民疑虑的眼神,他深知自己必须采取更加直接的方式赢得信任,于是他开始记下常用的藏语单词和短语,日复一日地练习,用最朴素的方法去融入这个完全陌生的世界。 但这并非他在草原上遇到的唯一挑战,有一次王万青骑马外出诊治时,马因受惊摔下,导致右胳膊脱臼。 即便如此,他依然忍着剧痛,坚持为病人诊治,他在牧民的帮助下复位后,继续着自己的使命,一次次的摔倒、受伤,仿佛在告诫他,只有克服眼前的困难,才能真正为这片草原上的人们带去希望。 随着时间的推移,王万青逐渐成为了牧民心中的“草原守护神”,他不仅解决了许多常见病、急性病,还积极参与牧民的健康管理工作,他骑马走遍了整个阿万仓乡,完成了布病普查,并建立了健康档案。 在这里,每一位牧民的健康都得到了关心与关注,他背着沉重的医疗设备深入到牧民的冬季定居点,为他们进行健康体检,排查寄生虫,推广基础的卫生健康知识,王万青的医术逐渐得到了牧民们的信任与尊重,他们不再畏惧现代医学,相反开始积极地寻求王万青的帮助。 1981年,他结识了凯嫪,一名藏族姑娘,凯嫪是当地的一名赤脚医生,彼时她照顾着昏迷中的王万青,24小时守护着他,当王万青康复后,凯嫪成为了他的得力助手,两人共同为牧民们提供医疗服务,骑马穿梭于广袤的草原。 凯嫪不仅从王万青那里学到了专业的护理知识,最终成为了合格的护理人员,还和王万青共同承担起了为牧民救死扶伤的责任,他们的默契与合作,让王万青更加坚定了扎根草原的决心。 医疗条件的艰苦、环境的恶劣并未让王万青止步,1984年,在一次抢救肠穿孔孩子的手术中,医疗设备极其简陋,王万青只能用办公桌当手术台,用手电筒代替无影灯。 在高度紧张的手术过程中,王万青甚至尿湿了裤子,但他并未因此分心,而是全神贯注地完成了手术,最终成功救回了孩子的生命,这种处事不惊、无畏困难的精神,深深打动了草原上的每一个人。 王万青的坚守不仅仅体现在日常的医疗工作中,他更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推动了当地医疗事业的发展。 在玛曲县人民医院工作期间,王万青不仅培养了大批基层医生,还通过自己的临床研究,在医学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王万青的研究成果先后发表在多篇国家级医学期刊上,得到了国内外医学界的广泛关注与认可。 他的个人成就并没有改变他对草原的深厚情感,在退休后,王万青没有选择回到上海,而是依然选择继续为草原上的牧民提供医疗服务。 他深知,这片土地给了他人生的意义,他的四个孩子也在他的影响下,都选择留在甘肃,其中两个儿子继承了他的事业,成为了玛曲县医院的医生,王万青的精神在子女身上得到了传承,生生不息。 回望王万青的一生,他的选择并不是偶然,他坚守草原20多年,奉献了自己的一切,他的精神也深深影响了无数人。 无论是为牧民建立健康档案,还是为生命抢救付出一切,王万青都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责任,什么是坚守,什么是无私的奉献,他的故事,像一盏明灯,照亮了草原,也照亮了每一个心怀梦想的人。 对于这件事你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息来源:草原“曼巴”走了,他曾用一份坚持感动中国——新甘肃
1968年,一名24岁上海医学名校毕业生,响应祖国号召,来到甘肃玛曲县当医生,没
猫猫背九九
2025-05-05 14:44:30
0
阅读:55
听雨
伟大的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