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作家史铁生患病住院,医生问他的妻子:“要不要救?”陈希米回应:“不救

戴梦维微微 2025-05-05 15:54:17

2010年,作家史铁生患病住院,医生问他的妻子:“要不要救?”陈希米回应:“不救了!让他走,放过他吧!”随后,史铁生全身抽搐,痛苦万分,不久就离世了。朋友都称赞陈希米:“20年,铁生有她足够了,真是了不起的女人。” 医院的一间病房里,作家史铁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空气中弥漫着消毒水的味道,监护仪器滴滴作响。 他的身体已经极度虚弱,靠着呼吸机勉强维系着生命。 医生面色凝重地走出抢救室,站在走廊尽头,对那个一直默默守在门外的女人问出一句关乎生死的话:“要不要救?” 女人叫陈希米,是史铁生的妻子,也是陪伴了他二十年的挚爱。 这一刻,她望着医生,眼神没有挣扎,也没有迟疑,只轻轻地摇了摇头。 这轻微的举动像一记重锤,击在在场所有人的心头。 很快,病房中传出抽搐声,史铁生全身痉挛,口中发出细不可闻的呻吟,仿佛身体在挣扎,但又仿佛是在告别。 他的脸颊抽动,额头渗出汗珠,痛苦如潮水般涌来,直至最后,他慢慢平静下来。 没多久,心电图上的波纹归于平直,一代文学巨匠安详地离去,享年59岁。 这不是一次仓促的决定,也不是妻子冷酷无情的选择。 早在数年前,史铁生就与妻子讨论过“死亡”这件事,他患有严重的肾病,数次靠透析维持生命,长年与轮椅为伴,身体一日不如一日。 面对无止境的病痛与脆弱,他曾无数次思索过生命的意义。 “如果有一天,我真的扛不住了,就别再治了,活着也是一种煎熬。”这是他曾对陈希米说过的一句话。 他不希望在病床上无休止地延长生命,不希望在最后的日子成为妻子的负担。 他不是畏惧死亡,而是想体面地离开。 在他们的小家里,两人常常谈起生命、尊严、爱与告别。 陈希米不是一个容易掉眼泪的人,她是那种温婉却坚定的女人,不说甜言蜜语,也不做戏剧化的举动,却在最艰难的时刻,做出了最有力量的决定。 史铁生的一生,是与命运对抗的一生,他年轻时因脊髓炎导致下肢瘫痪,从青春年少就开始与轮椅为伴。 他曾说:“我站起来走路是个奇迹,我坐下来写作又是一个奇迹。”轮椅没有限制他的思想,反而成就了他灵魂的自由。 他写《我与地坛》,写出身处困境中的宁静与深思,他写《病隙碎笔》,将生命的重量缓缓道来。 他写《务虚笔记》,在虚实之间反复追问人的本质。 他是当代中国文学中罕见的灵魂写作者,是在病痛与死亡边缘中,仍能发出光亮的人。 而他的人生,不只有文字,也有爱情。 在陈希米出现之前,史铁生的世界,是安静、孤独、坚定的,而自从她走进来,一切都有了颜色。 她是医生,是照顾者,是伴侣,更是他生命最后的守门人。 她陪他走过夜深人静的透析时刻,陪他经历每一次病痛复发,陪他在轮椅上“散步”于地坛的林荫道,在生活最琐碎的部分,她不曾缺席。 史铁生说过:“一个人要抵达自己心灵深处的平静,就必须放下许多执念。” 他放下了对身体的期待,却没有放下对精神的追求,他放下了对奇迹的幻想,却没有放下对生活的热爱。 陈希米没有忘记这些对话,她也没有背叛丈夫的意愿。在那一刻,她做出了不容易的决定——放手。 世人总以为爱情是轰轰烈烈、浪漫动人,但真正的爱情,是在你最脆弱、最无助的时候,有一个人能握着你的手,尊重你的意愿,不让你痛苦挣扎,也不强行挽留。 “让他走,放过他吧。”这是一句诀别,也是一次成全。 她放过了他,也是放过了自己,她让他走得安详,也让这段爱情有了最完美的结局。 史铁生走了,带着沉静与尊严,陈希米还在,带着记忆与爱。 而他们的故事,会一直流传下去,提醒我们:真正的爱,从不是占有,而是理解,是在对方最需要的时候,做出最艰难、也是最温柔的决定。 信息来源:[1]崔素敏.如何面对和超越苦难——析史铁生的创作基调[J].安阳工学院学报,2024,23(1):120-123

0 阅读:52

评论列表

火山

火山

1
2025-05-05 23:06

生命终有尽头,虽然不甘与不舍,但要懂得放手。

戴梦维微微

戴梦维微微

戴梦维微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