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想的太长远了,给23个儿子都起好了20代人的字辈。可惜太子房只传了一代就把江山送了人,燕王房占据大位10代,到了由字辈也丢了大明社稷。 朱元璋这人,出身低得不能再低。1328年,他生在安徽凤阳一个穷得叮当响的农民家,爹妈连饭都吃不上,早早没了,留下他和几个兄弟姐妹讨生活。少年时,他干过放牛、要过饭,还在庙里当过和尚,靠抄经书混口饭吃。可元朝末年天下乱套,寺庙也保不住他,他只能四处流浪,差点饿死街头。1352年,24岁的朱元璋投了红巾军,凭着一股狠劲和脑子,从小兵干到头领。他领兵打仗,收编人马,1356年拿下南京,建了自己的地盘,开始招兵买马,拉拢读书人。 到1368年,朱元璋40岁,带着军队一路北上,推翻元朝,进了大都,正式称帝,建了明朝,定都南京,号洪武。 朱元璋这脑子,算得比谁都远。他给26个儿子,每人定了20个字辈,总共520个名字,够用到20代以后。这套系统不是随便起的,他玩了个五行相生的花样:儿子辈名字带木,孙子辈带火,曾孙带土,玄孙带金,再往后带水,循环往复,寓意朱家血脉生生不息。 可人算不如天算。朱元璋的长子朱标,本来是铁打的太子,1392年却早早死了,才37岁。朱元璋没办法,只能立朱标的儿子朱允炆当皇太孙。1398年,朱元璋一死,21岁的朱允炆登基,就是建文帝。这小伙子年轻,没啥经验,手底下几个老臣给他出主意,说诸王权力太大,得削藩。朱允炆一听有道理,就开始动手,先拿周王、代王开刀,削了他们的兵权。这事捅了马蜂窝,尤其是燕王朱棣。 朱棣这人,40岁上下,带兵打仗是把好手,镇守北平,手握重兵,民望也高。建文帝的削藩让他坐不住了,1399年,他打着“清君侧”的旗号,扯旗造反,史称靖难之役。这场仗打了三年,朱棣带着燕军一路南下,1399年占了德州,1400年围了济南,1402年直逼南京。建文帝这边,兵马不如朱棣,谋略也差一截,节节败退。1402年7月,朱棣攻进南京,皇宫大火烧得噼啪作响,朱允炆下落不明,有人说他烧死了,有人说他跑了,反正从此没影了。太子房就这么一代完蛋,皇位没了,连后代都没留下几个。 朱棣上位,改元永乐,燕王房正式接手大明江山。从1402年起,燕王房传了10代,皇帝名字按朱元璋的字辈走,到了“由”字辈,就是崇祯皇帝朱由检。早年间,燕王房还算争气,仁宗、宣宗、孝宗几位皇帝都干得不错,国库满满,边境也稳。可到了嘉靖、万历年间,皇帝开始摆烂,宦官横行,贪官遍地,国力一天不如一天。等到了崇祯这代,内忧外患全炸了锅,彻底兜不住了。 朱棣当上永乐皇帝后,大刀阔斧干了不少大事。他把都城从南京迁到北京,修了紫禁城,派郑和七次下西洋,船队远到非洲,扬了大明的威风。他还打蒙古,平内乱,把明朝疆土推到顶峰。永乐年间,国库收入高得吓人,粮食堆满仓,百姓日子过得还算安稳。朱棣1424年去世,儿子朱高炽接班,就是仁宗。这位皇帝在位才一年,但为人宽厚,减了不少税,朝政还算清明。 仁宗之后,宣宗朱瞻基上位,宣德年间是明朝的高光时刻。他继续对外开拓,边境稳定,经济也蒸蒸日上。之后的英宗、宪宗、孝宗,多少还维持着明朝的体面,孝宗尤其是个好皇帝,勤政爱民,朝堂风气正了不少。可惜,好日子没持续多久。武宗朱厚照爱玩不爱管事,世宗朱厚熜迷信道教,朝政扔给宦官,国库开始空了。穆宗、神宗、光宗、熹宗接连上台,个个不是昏庸就是短命,朝堂越来越乱,贪腐像野草一样怎么割都割不完。 到崇祯皇帝朱由检这代,明朝已经是个烂摊子。1628年,朱由检17岁登基,正赶上天灾人祸。陕西大旱,饿殍遍野,农民揭竿而起,李自成、张献忠带着起义军到处攻城略地。边境上,后金改名大清,虎视眈眈,几次打到北京城下。崇祯想干点事,杀了魏忠贤,整顿朝政,可国库空得连兵饷都发不出,军队哗变的事常有。他左支右绌,换了十几个首辅大臣,还是挡不住颓势。 1644年春,李自成的军队兵临北京城下,城墙守军早就跑得差不多了。4月25日,崇祯皇帝带着几个太监,跑到煤山,拿了根绳子,在一棵歪脖子树上吊死了,结束了自己17年的皇帝生涯,也给明朝画了句号。明朝从1368年到1644年,总共276年,16个皇帝,燕王房占了10代。朱元璋的字辈计划到“由”字辈为止,崇祯一死,大明彻底没了,江山落到了别人手里。
1722年,68岁康熙临终时,拉着雍正的手说:“朕把皇位传给你,但你要答应朕3个
【4评论】【1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