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逃到香港的原新一军军长潘裕昆,在商人袁德泉许诺高回报的诱惑下,将二十

文山聊武器 2025-05-05 19:18:55

1951年,逃到香港的原新一军军长潘裕昆,在商人袁德泉许诺高回报的诱惑下,将二十万美元的积蓄全部投入。不想袁德泉的公司宣告破产,潘裕昆落了个倾家荡产。 潘裕昆1906年出生在湖南浏阳,家里条件普通,日子却不太平。小时候家乡常被土匪骚扰,父母和大哥都被土匪杀害,那会儿他还小,差点也保不住命。幸好六叔掏光家底把他赎回来,还承担起养他的担子。这段经历在他心里埋下种子,让他从小就恨透了乱世,也立志要干点大事,保家卫国。 长大后,潘裕昆考进湖南第一师范,碰上了蒋中正当老师。蒋中正挺看重这个脑子活又有点皮的学生,潘裕昆也在这段时间开始有了家国情怀。学成后,他没犹豫,直接报考黄埔军校,19岁就进了第四期。那时候黄埔管得严,训练也苦,但他咬牙挺过来了,算是给自己后来的军旅路铺了底。 从黄埔出来,潘裕昆被分到部队,开始了真刀真枪的日子。抗日战争打响后,他没少上战场,像淞沪会战、武汉会战、粤北战役这些硬仗,他都冲在前头。打仗时他不怕死,身上伤疤攒了一堆,但从没想过退缩。凭着这份狠劲,他在军里名声越来越响,大家都说他是个硬汉子,能打仗,也靠得住。到了后来,他还当上了新一军的军长,管着不少人,风光得很。 抗日战争结束后,潘裕昆带着一身伤病和多年攒下的军饷来了香港。那时候他把积蓄换成二十万美元,这在1950年代可不是小数目。他想着,仗打完了,年纪也不小了,香港这地方挺适合养老,日子能过得舒坦点。刚到香港那会儿,他确实过得还行,偶尔跟几个老战友喝喝茶,聊聊过去的事,日子平淡但踏实。 可到了1951年,事情起了变化。他认识了个叫袁德泉的商人。这家伙自称是“复兴银行”的经理,开口就是生意经,满嘴跑火车,说得天花乱坠。袁德泉告诉潘裕昆,只要把钱存进他的银行,年利息能有12%。这数字听起来太诱人了,那年头普通银行利息才多少?潘裕昆一算,二十万存进去,一年光利息就有两万多,搁谁不心动啊?他也不是傻子,多少有点警惕,可袁德泉太会忽悠,态度又热情,拍胸脯保证没风险。潘裕昆琢磨了几天,最后还是点了头,把二十万美元全投了进去。 投了钱之后,头一年还算顺利。到了第二年,潘裕昆想着去取点利息用用,结果袁德泉又找上门。这次袁德泉劝他说,别急着拿钱出来,把本金和利息再投进去,回报还能翻倍。潘裕昆听了这话,心里有点犯嘀咕,但架不住袁德泉那张嘴,加上自己也想多赚点,犹豫了一下还是同意了。这下连本带利,资金滚到了二十五万美元。可没过几个月,晴天霹雳来了——“复兴银行”突然倒闭,袁德泉跑得没影儿,潘裕昆的钱全打了水漂。 这事来得太突然,潘裕昆完全没准备。那二十五万美元是他半辈子攒下来的血汗钱,也是他在香港安身立命的全部指望,就这么没了。他去找银行,门都锁了,存单拿在手里跟废纸没两样。原来袁德泉压根不是什么正经商人,所谓的“复兴银行”就是个空壳子,专门骗那些有钱又没经验的人。潘裕昆上了大当,可这时候说什么都晚了。 钱没了,潘裕昆的日子一下翻了天。以前住的地方付不起房租,他只能搬到香港一个破旧的小屋子里,地方小得转不开身。吃饭也从原来的大鱼大肉变成了粗茶淡饭,连基本生活都撑不下了。曾经当过军长的人,走到这一步,谁看了不唏嘘?他心里憋屈,但又拉不下面子求人,怕老朋友瞧不起,也怕被人可怜。 那几年,他不是没想过翻身。试着找点事做,可年纪大了,身体又不好,香港这地方竞争还猛,他根本没机会。钱没了,心气也没了,日子越过越糟,整个人像是被掏空了。后来他的故事在香港的流亡者圈子里传开了,大家拿他当个教训,说起来都叹气。一个打过仗的英雄,最后却在异乡混成这样,实在是让人感慨。 潘裕昆晚年过得苦,死得也悄无声息。具体哪年走的,没太多人知道,但可以肯定的是,他走的时候身边没钱也没人陪伴。曾经的荣耀和积蓄,全都成了过眼云烟。

0 阅读:68

猜你喜欢

文山聊武器

文山聊武器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