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男子与妻子离婚,5岁儿子由妻子抚养,男子一分钱抚养费也没出,人间蒸发了。3

晨曦微光里 2025-05-05 23:09:02

上海,男子与妻子离婚,5岁儿子由妻子抚养,男子一分钱抚养费也没出,人间蒸发了。30年后,儿子在接到法院通知后,才得知父亲已经去世的消息,要求继承父亲遗产。继母怒怼:你父亲生病的5年里是我照顾的,你连个电话都没打过,凭什么争遗产?儿子认为,父亲没尽过抚养义务,自己继承父亲的遗产是天经地义的。法院的判决很意外。 1989年,上海某区法院的离婚判决书宣告了郭某与何某婚姻的终结。年仅5岁的小郭被判决由母亲何某抚养,父亲郭某需按月支付抚养费。然而这份判决书却成了小郭童年记忆里唯一的"父爱证明"——此后的三十多年间,郭某仿佛人间蒸发,既未支付过分文抚养费,也从未出现在儿子成长的道路上。 "我上小学时问过妈妈,爸爸是不是不要我了?" 如今已近不惑之年的小郭回忆道,母亲何某总红着眼眶安慰:"爸爸在远方工作。"可直到他考上大学那年,才从亲戚口中得知真相:父亲早已另组家庭,彻底切断了与他们的联系。 在虹口区一间不足40平的老房子里,何某独自扛起了生活的重担。她白天在纺织厂做工,晚上接缝纫活,最艰难时甚至向邻居借钱支付儿子的医药费。"有次高烧到40度,妈妈背着我走了三公里去医院。"小郭抚摸着泛黄的病历本,上面还留着母亲歪歪扭扭的签字。 2005年,命运似乎给这个破碎的家庭开了个玩笑。郭某与谭某再婚后,在浦东购置了一套婚房。而此时的何某母子,仍挤在漏雨的阁楼里。2019年的寒冬,当法院传票突然送达时,小郭才知道那个缺席三十年的父亲已因肺癌离世,留给他的是与继母对簿公堂的结果。 "他生病这五年全是我在照料!"法庭上,谭某展示着厚厚一叠医疗单据和护工记录,"每天翻身擦背、端屎端尿,儿子连个问候电话都没有!" 这位年过五旬的妇人说到激动处,手指微微发抖。她身后的大屏幕上,滚动播放着郭某化疗期间的照片:枯瘦的男人躺在病床上,唯有谭某的身影始终守在床边。 小郭的辩护律师则搬出泛黄的离婚协议书:"我的当事人5岁起就没见过父亲,何来赡养机会?"他当庭播放了一段何某的录音证词:"1998年春节,我带着孩子去他单位找人,保安说早就调走了......"旁听席上响起窃窃私语,几位年长的听众不住摇头。 经过三个多月的审理,奉贤区法院的判决书终于揭晓。法官当庭宣读:"根据《民法典》第1130条,谭某作为主要抚养人应多分遗产;小郭虽未尽赡养义务,但考虑到亲情断裂的特殊背景,酌情分配20%份额。" 这个结果引发舆论哗然。有网友在社交平台留言:"父不慈子不孝,就该两不相欠!"也有法律博主解读:"判决既维护了'权利与义务对等'原则,又体现了司法的人性化裁量。" 主审法官在接受采访时特别强调:"赡养义务不因父母过错而消失,但历史遗留的情感创伤应当在裁量时予以考量。" 在房产过户现场,两个素未谋面的"亲人"首次相遇。谭某抱着装有丈夫遗物的铁盒,忽然开口:"他临终前盯着病房门看了好久......"话音未落便哽咽离去。小郭怔怔望着继母的背影,低头瞥见判决书上"酌情"二字被阳光镀上一层金边。 执行法官透露,这套引发纠纷的房产最终折现分割。谭某选择保留房屋,将折价款转账给小郭。银行流水显示,这笔钱到账次日就被全额捐给了儿童救助基金会。当记者联系小郭时,他只说了句:"有些债,不能用钱偿还。" 这场跨越三十年的亲情拉锯战,在法槌落下时画上句号,却在无数人心中叩响警钟。正如判决书附页引用的那句古训:"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那些被岁月割裂的情感纽带,终究无法用法律的天平完全丈量。

0 阅读:0
晨曦微光里

晨曦微光里

晨曦微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