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甘岭战役”伤员救治所里,一个遍体鳞伤的排长因尿不出来尿,憋得脸色通红,一直呻

叨叨小科天下事 2025-05-06 23:34:45

“上甘岭战役”伤员救治所里,一个遍体鳞伤的排长因尿不出来尿,憋得脸色通红,一直呻吟,万般无奈下,年仅16岁小姑娘王清珍做出的举动,让人震惊而且感动。   (信息来源:2007年10月17日 齐鲁晚报——上甘岭坑道里的女兵们) 1936年,王清珍降生于湖北武汉汉口一隅,彼时国土沦丧,战火纷飞,为躲避日寇铁蹄,年幼的她便随父母颠沛流离,辗转迁徙后,一家人终于在贵州毕节威宁县安下了暂时的栖身之所。   父亲在铁路谋得一职,勉强维持生计,母亲则料理家中大小事务,全家虽能糊口,却时常入不敷出,生活拮据。   谁知道,安生日子没过几天,在她14岁那年,家里摊上大事了,当地有个土匪头子,不知怎么就“看上”了她,非要抢她去做小老婆,土匪上门逼婚,一家老小吓得魂飞魄散,简直是走投无路,就在这节骨眼上,解放军进城了。 王清珍初见解放军时,只见战士们规规矩矩地在街道两侧休息,秋毫无犯,对百姓的财物分文不取。这样的军队作风,让她看得目瞪口呆,印象极为深刻,也让她明白了,这队伍跟以前见过的国民党兵痞完全不一样,是老百姓自己的队伍,后来,靠着解放军宣传队的介入,土匪的威胁总算解除了。   王清珍的心也活泛起来,这才是该跟的队伍!她动了参军的念头,她爹妈呢,也怕土匪哪天又杀回来,寻思着女儿跟着解放军或许更安全,也就同意了,就这样,14岁的王清珍剪掉了一头长发,穿上军装,成了一名卫生员,对她来说,部队,从此就是家了。 没过多久,王清珍随部队抵达河北邢台,正欲开赴朝鲜,然而部队领导一瞧,这小丫头年纪尚幼,战场岂是小孩子该去之处?想把她留在国内,王清珍一听就急了,犟劲上来了:“部队就是我的家!家在哪我就在哪!我要上前线!”她态度决绝,仿若磐石般坚定不移,任凭何人劝说,皆徒劳无功。   最后,领导拗不过她,只好点了头,就这样,她踏上了那片土地,一片日后令她刻骨铭心的土地。   上甘岭战役,那打得叫一个惨烈,王清珍和战友们一头扎进了堆满伤员的坑道里,当时的条件差到什么地步?有些重伤员疼得嘴难张开、食物难以下咽,她便先将食物嚼烂,再一点一点地喂给他们。   每天,她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在坑道里来回穿梭,包扎、喂药、换药,忙得脚不沾地,可从来没听她喊过一声苦。   记得那天,一位姓曹的排长因腹部被弹片击中,伤势严重,小便滞涩难通,他的腹部高高隆起,疼痛难忍,在担架上辗转反侧,王清珍见状心急如焚,立即取来导尿管准备施救。然而几番尝试都未能成功导出积液,眼看着曹排长已疼得大汗淋漓,生命危在旦夕。   千钧一发之际,生死之间只有一线,16岁的王清珍毅然作出了让在场众人惊诧的举动,她弯下腰,毫不犹豫地将导尿管末端置于唇间,轻轻地进行吸引,几次尝试后,管中终于见到液体流动,曹排长紧张的肌体逐渐舒展,濒危的生命状况开始好转。   他看着眼前这个比自己小不了多少的小姑娘,眼泪唰地就下来了,一个字也说不出来,除了救护伤员,像黄继光这样的烈士牺牲后,也是王清珍和战友们一起含着泪水,为英雄整理遗体,在那个生死场上,这个年轻的女孩用行动告诉大家,什么是奋不顾身。 上甘岭战役胜利后,王清珍凭借出色表现被授予二等功,同时获得朝方颁发的二级荣誉勋章,在那战火交织的岁月里,她也寻得了心灵的归宿,与并肩作战的战友刘焕杰结为夫妻。   1954年,当战争的号角最终停息,王清珍随队伍返回祖国,复员安置中,她被指派到北京一家专事医疗器械生产的工厂工作,这一刻,她漂泊的人生似乎终于找到了停靠的港湾。 然而平静的日子并未持续太久,当祖国发出征召,她内心的军旅情结再次涌动。响应部队建设需求,她毅然选择二次从军,被派驻至空降兵15军后勤部卫生处,就这样,她重披戎装,在最熟稔的医疗岗位上继续挥洒汗水,直至1982年光荣退休。   退休了,总该歇歇了吧?王清珍却闲不住。她发挥自己懂医的长处,经常免费给社区里有困难的病人看病送药,还特别关心残疾儿童,更让她觉得有意义的是,她常常被邀请到学校、工厂、部队去,给年轻人讲讲过去的战斗故事。   她说:“能给现在的娃娃们讲讲我们那时候的事,让他们知道现在的好日子咋来的,要懂得珍惜,我就觉得挺高兴,挺幸福。” 当被问及经典影片《上甘岭》中那位令人难忘的女卫生员王兰是否以她为蓝本时,王清珍总是婉拒这份荣誉,谦虚地解释道,王兰不是我个人的写照,而是象征着所有在前线服务的女卫生员的集体形象,至于我,只不过是尽了当时的本分而已。   王清珍老人这一辈子,说到底就是“奉献”两个字,从枪林弹雨的战场,到和平年代的社区小院,她的那颗为国为民的心,始终没变,她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人的传奇,也映照出那个时代无数人的选择和奋斗,是中国革命和军队发展历史的一个生动注脚。

0 阅读:67

猜你喜欢

叨叨小科天下事

叨叨小科天下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