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赵一曼唯一的儿子在家中选择了自缢,所有的同事感到惜,但是他身为烈士的

墨色流年谣 2025-05-07 03:24:38

1982年,赵一曼唯一的儿子在家中选择了自缢,所有的同事感到惜,但是他身为烈士的儿子,怎么会走上这条不归路,这中间究竟发生那些不为人知的事情,让他以这种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1982年夏天,热得跟蒸笼似的,烈士赵一曼那宝贝独苗陈掖贤,在家玩起了“上吊游戏”,结果玩真的了。这事儿一出,周围人都惊呆了,跟炸了锅似的。想当年,这小家伙还在襁褓里呢,就被老妈托付给了堂哥,而他老妈呢,为了国家大事,一头扎进东北战场,再也没回来。“树想静静,风却老吹;儿子想孝顺,老妈却不在”,这话简直就是为他量身定做的。 陈掖贤这辈子,感觉就像活在乌云底下。打小就跟老妈分开,住在有钱但没人情味的家里。同学们给他起了个外号“傻子小少爷”,可谁又能懂他那颗寂寞的心呢?到了十三岁,他又突然得知,自己老爸居然是个多年不见的“陌生叔叔”,于是搬进了新家,结果那热闹劲儿跟他半点关系都没有。 到了1951年,他跑到北京上大学,这才第一次知道,老妈原来是那位大名鼎鼎的抗日英雄赵一曼。这事儿对他来说,就像心上挨了一刀,既让他觉得脸上有光,又压得他喘不过气。他一咬牙,在胳膊上刻了“赵一曼”仨字,像是刻在心上一样,好像这样就能证明自己对老妈的忠心。可结果呢,这份沉甸甸的身份,没给他带来多少温暖,反倒成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毕业后,他摇身一变成了教书匠一枚,上课那是兢兢业业,可日子却过得比苦瓜还苦。老婆生病后,两人就散了伙,闺女也被送回了老家,他孤零零地蜗居在一个破仓库里,天天跟生活这大爷较劲。赶上文革那会儿,老爹被冤枉得跟窦娥似的,他二话不说就站出来打抱不平,结果自己倒成了倒霉蛋中的VIP。晚年时候,兜里比脸还干净,精神也快撑不住了,最后他一咬牙一跺脚,选了条不归路。 桌上摆着俩纸片儿,一张是快成古董的烈士证,另一张嘛,就是他的绝笔信。阳光偷偷溜进窗子,照在旧相框上,母子俩的笑容跟穿越了时光似的。那一刻,时间好像被按了暂停键,而陈掖贤的故事,就像一阵风,悄悄地吹过历史的大长河,只留下了一声悠长的叹息。

0 阅读:100
墨色流年谣

墨色流年谣

墨色流年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