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井冈山一名农民南下寻亲,当他见到广州市委书记曾志时,直呼:“妈,我是

蜀山史道道 2025-05-07 09:17:03

1952年,井冈山一名农民南下寻亲,当他见到广州市委书记曾志时,直呼:“妈,我是您失散23年的儿子啊。”曾志先是一愣,随后心里咯噔了一下,脑海里涌现了当年的记忆。

在1952年的一个炎热夏日,广州市委书记曾志正坐在办公室里处理文件。午后的阳光透过窗户斜射进来,窗外的知了正鸣叫着,仿佛在预告着即将到来的雨季。曾志的眼神不时飘向窗外,树下孩子们的欢笑声让她的思绪也随之飘远。

就在这时,她的一个同事走进了办公室。“曾同志,你怎么了?”他看到曾志望着窗外发呆,不由得关切地问道。

“啊,没事。”曾志轻轻地回应,努力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平静。她的同事又叮嘱了几句,担心她工作过于劳累,便离开了办公室。

曾志再次望向窗外,但此时孩子们已经散去,只剩下知了的声音在空中回荡。她的心头不禁涌上一阵难以言喻的感觉。她想起了那个被寄养在战友家的孩子,自己的亲生儿子,不知他现在过得如何。

时间倒流回到1928年11月7日,在井冈山的大井地区,曾志在一间简陋的屋子里艰难地生下了一个男婴。当时的情况非常艰苦,加上难产,使得曾志身体极为虚弱。她的头发被汗水打湿,脸上尽管满是疲惫,但眼中却充满了对这个新生命的爱恋。

那时,她的丈夫已经过世,她抱着刚出生的儿子,心中充满了无尽的思念和不舍。幸运的是,她的战友石礼保和他的妻子经常来医院看望她。由于曾志身体状况欠佳,无法很好地照顾新生儿,而石礼保的妻子之前失去了自己的孩子,她们决定将这个孩子寄养在石礼保家。

曾志只与孩子相伴了短短的26天,便不得不和他分离。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为了革命事业,她只能忍痛做出这个决定。孩子被寄养后,曾志便全心投入到小井红军医院党总支书记的工作中,但她的心里始终装着那个远在他乡的儿子。

二十多年的光阴荏苒,曾志一直未曾忘记那个被寄养在战友家的儿子。历经战乱和岁月的变迁,她的生活一直围绕着党的工作和国家建设,这些繁忙与责任让她无暇寻找自己的孩子。然而,她心中那份作为母亲的牵挂从未减少。

那个炎热的夏日,广州市委书记办公室内,曾志正忙于处理一堆文件。办公室的门忽然被敲响,一个穿着朴素的农民模样的男子出现在门口。他的面容显得有些紧张而激动,手里还攥着一封已经发黄的信件。

“曾书记,我是从井冈山来的,我……我是您失散多年的儿子。”男子的声音带着一丝颤抖,眼神中透露着期待与不安。

当同事领着那个身材高大、皮肤黝黑的青年走进曾志的办公室时,整个房间仿佛陷入了短暂的寂静。青年的眼神中带着一种难以言说的期待和紧张,他抿了抿唇,声音颤抖着开口:“妈,我是您失散二十三年的儿子啊!”

曾志面对着这个突如其来的情景,感到有些错愕。她凝视着面前的青年,似乎在努力寻找着那个多年前的影子。她缓缓地站起身,走向青年,手颤抖着抚摸着他的面颊。她的眼眶开始湿润,但她努力维持着自己的镇定。

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曾志作为一名坚定的革命者,一直将个人的情感置于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之后。面对突然出现的儿子,她的心中充满了复杂的情感。她听着儿子石来发讲述他的成长经历,心中充满了愧疚,因为自己没有能够陪伴他成长。

尽管她是一名高级官员,拥有一定的权力和资源,但她没有利用这些来为儿子安排工作或特殊待遇。她坚持让石来发在工厂工作,同时鼓励他晚上去夜校学习。曾志认为,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才能真正赢得尊重和成就。

几年后,当石来发知道外婆年迈且失明后,他决定回归故乡照顾外婆。曾志了解儿子的决定,尽管心中有些不舍,但她没有阻拦他。她理解作为家庭成员的责任和担当,尊重儿子的选择。

曾志将一生奉献给了国家和人民,她始终坚守着为大家舍小家的信念。她的一生充满了奉献和牺牲,但她从不后悔,因为她深信这是对国家和人民最大的贡献。

最终,曾志逝世后,她的儿女们遵照她的遗嘱,将她的骨灰带回了井冈山。在那片她曾为之奋斗并深深热爱的土地上,她的骨灰被安置在青松之下。在那里,她的灵魂得以安息,守护着她深爱的这片土地,永远伴随着井冈山的山山水水。这片土地见证了她的奉献与牺牲,也承载了她无尽的爱与回忆。在井冈山的青松下,曾志找到了她最终的归宿,她的故事和精神将在那里永远传承。

0 阅读:4
蜀山史道道

蜀山史道道

用专业的眼光,品读历史瞬间,解密历史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