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明确表态正在评估美国的谈判意愿,眼见局势有望缓解,特朗普已开始低头,计划对华减税,另一边,第一个冤大头已经浮现。那么,特朗普这次是不是真的要服软了?美对等关税大棒下的首个冤大头又是谁? 日前,中国商务部官网发布了一则简短但重要的答记者问。记者提问美方是否和中方在就经贸问题进行接触,是否有进展,商务部发言人的答复很直接:中方注意到美方最近多次释放谈判意愿,对此中方正在进行评估。
所谓“评估”,说白了就是一句话:美国要谈,那得看有多大诚意。打,中方奉陪到底;谈,中方大门敞开。美方挑起关税战,想停就停,想谈就谈?没那么简单。中方早就明确表示,美方得先取消单边加征的关税,纠正错误做法,否则一切免谈。 中方释放明确信号后,特朗普随即在NBC的专访中话锋一转,表示“某个时候”愿意降低对中国商品加征的关税,他说得很直接:如果不减税,“根本没办法和中国做生意”。这算是把心里话吐了出来,也说明他的关税政策走到现在,已经撞上了现实的墙。 回顾过去一个月,特朗普政府一口气把中国商品关税拉到145%,而中国也以牙还牙,对美国产品征收125%的反制关税,这种你来我往,不但没有解决什么问题,反而扰乱了全球供应链,还推高了美国国内各种商品的价格,像是玩具、衣服、生活用品、电子产品,样样都贵了不少,美国人过得一点都不轻松。
因此,这次特朗普说要减税,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服软了,毕竟,如今他也明白,再这样下去,对于美国自己来说,不是削弱中国,反而是自断一臂。有意思的是,特朗普这次也把TikTok又搬上了台面,他说,如果谈判不成,他会考虑再次延长TikTok“卖不出去就禁”的最后期限。他甚至在采访中说,TikTok帮他在上次大选中赢得了很多年轻选民的支持,所以他对TikTok有“特别的好感”。 不过,现实中这笔账没那么简单,美国国会早就通过了法案,要求TikTok母公司字节跳动出售美国业务,否则就面临封禁,之前特朗普已经两次拖延执行这个法案,这回又说要“再延一次”,确实算是一种让步。但问题是,这一禁令的根源未解除——总不能特朗普每次都靠延长时限来制造对华谈判筹码,从这一点来说,目前还并未到中美的谈判期,如今只能算是特朗普在主动试探。一句话,他想看看中方是不是愿意回到谈判桌,但又不肯把底牌掀开。 而就在中美拉扯的过程中,第一个“冤大头”悄然浮现——日本。作为美国传统盟友,尽管日本政府主动开启谈判并作出多项示好姿态,但美方在汽车关税等核心议题上寸步不让。5月3日,美方对关键汽车零部件加征25%关税的措施如期生效,直接冲击占日本对美出口28.5%的支柱产业。
知情人士透露,美方在谈判中不仅拒绝日本完全免除10%的对等关税,还表示只会考虑延长90天的暂停期或降低14%的关税,并强调“这取决于谈判的进展”,压力之下,日本财务大臣加藤胜信关于“美债作谈判筹码”的表态,也未能博取特朗普欢心。 回顾石破茂上台之前的日本,其不仅在军事上配合美方所谓的“印太战略”,在经济上也主动迎合美国的要求,可惜,美国根本没把日本当回事。加税风暴一来,日本连反应时间都没有就中枪,特朗普嘴上说着要搞公平贸易,结果最先“杀熟”的就是最听话的盟友。 至于特朗普这一行为的逻辑也很简单——美国需要拉盟友站队,但不需要每一个盟友都享有实质性好处。日本自认为是美国最铁的盟友,结果反倒成了第一个被“捅刀”的对象,这也再次证明,所谓“盟友”,在特朗普眼里不过是工具,利益优先,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生意。 而相比日本的被动和委屈,中国的态度就鲜明得多。中方没有回避矛盾,也没有幻想美国会主动让步,我们直接表明立场:谈可以,但必须取消加征关税。否则,免谈,这一态度反倒让中方在博弈中取得了主动权。 总之,中方的“正在评估”不评估其他,评估的就是美方的真实意图和可能的让步空间。如果美国只是说好听的,没有撤销错误政策的诚意,那么中方不会配合演戏。过去几年,中国已经足够清楚地了解了美国政坛的操作逻辑,也有了足够的应对经验。
而对于日本来说,现在可能还没有真正意识到,自己已经成为美国“对外施压”“杀鸡儆猴”的一个牺牲品,这才是真正的悲哀——既不能独立决策,也无法影响结果,还要忍受被背后插刀的尴尬局面,第一个冤大头,已经名副其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