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6日,外交部发言人林剑对外宣布了一条重要消息:“中方和欧洲议会决定同步全面取消对相互交往的限制”,这一消息迅速在国际舆论场激起千层浪。而就在两天前,中国刚刚与东盟十国及日韩共同发表联合声明,将共同应对美国发起的“对等关税”政策。两场外交动作的叠加效应,让全球目光聚焦于中国在国际战略棋盘上的新布局。中欧关系的“解冻”并非偶然。过去几年,双方因涉疆、香港等议题陷入摩擦,立法机构交往一度停滞。但随着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加剧,中欧都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5月6日的声明不仅是对过往分歧的“清零”,更预示着双方将在经贸、科技、气候变化等领域重启对话。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在随后的记者会上表示,“欧洲需要中国这个合作伙伴”。她透露,中欧正就数字贸易规则、绿色技术标准等议题展开磋商,预计年内签署新的合作协议。这一转折背后是中欧利益的深度绑定:2024年中欧贸易额突破8000亿欧元,欧盟仍是中国最大的技术引进来源地。
正如德国马歇尔基金会研究员卡琳・弗里德里希所言,“在半导体、新能源等关键领域,中欧合作的中断对双方都是灾难。”而除了推动中欧关系的正常化以外,中国也在积极推动东盟和日韩加入到对抗美国关税的阵营中来。5月4日,第28届东盟与中日韩(10+3)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在意大利米兰落下帷幕。会议发表的联合声明措辞罕见严厉:“贸易保护主义加剧将成为全球贸易的重负,导致经济分裂。”虽然未直接点名美国,但声明明确针对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 数据显示,美国4月2日公布的“对等关税”中,东南亚国家成为重灾区:柬埔寨面临49%的关税,越南、老挝分别为46%和48%。若这些措施落地,越南对美出口可能暴跌35%,直接影响该国700万制造业工人的生计。为应对危机,“10+3”国家决定扩大“清迈倡议”多边化融资模式,将其适用范围从金融危机扩展到传染病、自然灾害等领域。这一机制允许成员国在紧急情况下动用1200亿美元的区域储备基金,相当于为亚洲经济加装了“减震器”。
中国驻美大使谢锋在公开演讲中直言:“经贸关系不是零和游戏,滥施关税损人害己。”他透露,中国正与拉美、非洲国家商签自贸协定,构建“去美国化”的贸易网络。据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额实现了12%的增长,占中国外贸总值的43%。从布鲁塞尔到米兰,从北京到华盛顿,这一系列外交举措构成了中国应对美国“印太战略”的立体棋局。 通过RCEP和中欧投资协定,强化与亚太、欧洲的产业链绑定;设置金融防火墙,推动“清迈倡议”扩容,降低对美元的依赖;联合13国支持WTO改革,挑战美国主导的单边主义;深化与俄罗斯的能源合作,在中东、非洲扩大影响力。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的报告承认,中国正通过“多边主义+区域合作”的组合拳,在印太、欧亚、非洲三大板块形成对美的战略牵制。
而欧盟智库欧洲对外关系委员会(ECFR)则警告,美国若继续推行“美国优先”,可能加速全球经济“去美国化”进程。5月初的两场外交动作,标志着国际秩序进入“后美国单极”时代的新阶段。中国正以“多边主义+区域合作”为支点,已完成了美国在关税问题上对中国的“反包围”,并撬动美国主导的霸权主义体系,力图构建一个更加公平、包容的新世界。
用户12xxx52
这是政治制裁,和经济制裁没关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