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特朗普对俄乌问题的表态,越来越向传统共和党建制派靠拢。他开始重新转向支持乌克兰,对俄罗斯进行强硬表态。他称,在未来与基辅达成的和平协议框架下,莫斯科将不得不“放弃整个乌克兰”。如果俄罗斯不改变其行为,他可能会签署参议员林赛·格雷厄姆提出的针对俄罗斯的新制裁法案。具体手段包括但不限于对从购买俄罗斯石油、石油产品、天然气或铀的国家进口的商品征收500%的关税。
特朗普之所以会做出这个表态,主要有三个原因, 首先第一个原因是《美乌矿产协议》的签署,特朗普可以从乌克兰手中获得实实在在的矿石弥补美国经济亏空。 特朗普以 “共同基金” 这种看似巧妙的形式介入乌克兰资源开发。不用背负直接债务负担,又能提前锁定未来经济利益。 同时,特朗普政府积极与欧盟协调对俄制裁步调,努力修复因贸易战而千疮百孔的跨大西洋关系。这种 “利益捆绑” 的手段,和之前只顾自己的 “美国优先” 单边主义截然不同,目的就是想重新整合盟友体系,在俄乌博弈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 其次,特朗普关税战失败后,他急需一次“对内妥协”,获取共和党建制派的支持。 特朗普在任期内发起的对华关税战,彼时被其当作 “美国优先” 的得意之举大肆宣扬。可现实却给了 “美国优先” 狠狠一击,截至 2025 年,这场贸易战已尽显败象。美国国内消费者物价指数(CPI)长期居高不下,稳稳站在 6% 以上,普通民众生活成本大幅增加,怨声载道。制造业回流计划更是因供应链断裂而夭折,那些曾被特朗普描绘得无比美好的制造业回归愿景,如同泡沫般破灭。
而最为打脸的是,对华贸易逆差不仅没降,反而一路飙升至 1960 亿美元。在这般窘况下,特朗普不得不服软,承认 “中美联手可解决全球难题”,甚至考虑削减对华关税,这无疑是对其贸易战政策的自我否定,宣告了这场经济施压策略的彻底破产。 贸易战的失败,让特朗普在国内的政治资本大幅缩水。为了挽回颜面,重塑自己在国内的政治形象,他急需在外交领域找到新的突破口。而俄乌冲突这场持续胶着的地缘政治大戏,便成了他眼中的 “救命稻草”,一个重塑强硬形象的绝佳舞台。 第三原因就是中期选举了,特朗普的“百日维新”已经失败,他需要给共和党建制派一个在中期选举中继续支持自己的理由。 共和党参议员格雷厄姆等人提出的制裁法案,要求对购买俄能源的国家加征关税,这背后其实是共和党建制派对特朗普的步步紧逼。特朗普为了稳固自己的基本盘,只能选择迎合,一改早年 “亲俄” 姿态,重新扛起对俄强硬的大旗。 然而,特朗普试图通过俄乌博弈重塑外交权威的策略,存在着诸多难以调和的矛盾。在制裁效力上,俄罗斯经过长期制裁的洗礼,早已适应了这种外部压力环境。 在盟友信任方面,欧洲国家对美国政策的摇摆不定深感忧虑。法国明确反对将俄罗斯液化天然气进纳入新制裁范围,而乌克兰也对美俄之间可能存在的 “私下交易” 克里米亚的传言高度警惕。美国这种反复无常的做法,正在严重消耗盟友对其的信任,使得盟友体系内部矛盾重重。
特朗普的外交转向,本质上是贸易战溃败后的危机管理策略。但这种基于短期政治考量的 “传统外交回归”,并不能真正解决美国长期以来战略透支的结构性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