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圣依妈妈感慨道,在给女儿填高考志愿的那个晚上,她和孩子爸在书房里吵得厉害,甚至都把砚台给摔碎了。谁能想到呀,这个从上海交大附中毕业的孩子,最后居然偷偷地把“北京电影学院”填在了第一志愿上呢。要是早知道她后来会嫁进豪门,自己宁可让她复读十年去考师范院校呢。
当别的家长都争着抢着送孩子去学钢琴的时候,自己给圣依报的却是《解放日报》暑期小记者班。1997年上海小升初改革,高安路一小重点班有37个学生,可只有4个能拿到徐汇中学的推荐名额。有一回圣依奥数考了二等奖,她爸激动得连夜把那些错题刻成钢板,还印了50份呢。现在想想,或许当初给她的“助力”确实有些过头了。
2003年北电放榜那天,自己在报社排完版才接到女儿打来的电话。她们那一届报考北电的人数超过了8000人,录取比例可比考复旦还要难呢,可这样的“万里挑一”在自己这儿却如同晴天霹雳一般。她爸一气之下把《演员的自我修养》锁进了保险柜,结果孩子倒好,直接带着铺盖住进剧组了。后来看到《功夫》里她流泪的镜头,自己都分不清那是演技还是真的委屈了。
现在的年轻人总说“鸡娃”,他们哪见识过自己这一代人的较真劲儿呀。当年圣依拍《天仙配》传出绯闻的时候,她爸把报纸校样带回家修改,硬是把娱乐版头条换成了天气预报。去年外孙过生日想要乐高,自己还拿着游标卡尺教他量积木,跟他说:“姥姥教你呀,误差超过0.3毫米的积木会带坏手感呢。”看着孩子那懵懂的眼神,突然就想起圣依小时候被自己逼着背《辞海》的模样了。
说起来真是挺让人感慨的,自己夫妻二人编过的书堆起来都能像小山一样高了,却没能教会女儿“平凡是福”的道理。可能就如同《新民晚报》所说的那样:“上海高知家庭的育儿经,就像是精装版的《楚门的世界》呀。”如今看到她在直播间卖翡翠,自己还会下意识地去找校对用的红笔呢,毕竟那些B货C货的折射率,终究是不如书本上的数字让人心里踏实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