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没有一丝一毫的中国血统,但是我有100%的中国心,我将用一生来报答中国。”2007年,印尼富商熊德龙虽是印尼和荷兰的混血儿,却坚称自己是中国人,无偿向中国捐款建校、医院和公共设施等超过4亿元。 熊德龙出生在印度尼西亚的一个普通家庭,父亲是荷兰裔,母亲则有印尼血统。 可他并没有享受到太多亲情的滋养,由于家庭变故以及种族背景上的隔阂,他从小便被亲生父母抛弃。 在那段孤苦伶仃、几近命悬一线的时光里,是一对在印尼艰难谋生的中国籍夫妇收养了他。 那一年,他不过是个瘦弱的孩子,甚至几度因饥饿和病痛濒临死亡。 是这对夫妇用朴素的爱、最温暖的怀抱,把他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也是在那时,他们为他取了一个中文名字:熊德龙。 “德载厚福,龙腾四海。”这个名字,既寄托了养父母对他的期望,也埋下了他对中华文化根的认同种子。 养父母虽然在异国他乡艰苦打拼,生活拮据,但对他却倾尽全力供养。 他们自幼便教导他读《三字经》《弟子规》,传授中国的礼仪、家风和传统文化。 在梅雨不断的印尼夜晚,父母会在油灯下讲述祖辈的故事和遥远的故乡——梅州。 对熊德龙而言,虽然从未踏上那片土地,但却在心底深深种下了对“祖国”的眷恋与认同。 成年后的熊德龙没有选择安稳生活,而是凭借自己对科技的兴趣和敏锐的商业嗅觉,投身到研发中。 他独立研发出一种具有高弹性、记忆特性的“记忆海绵”材料,这项产品在印尼尚属首创,迅速打开市场。 在短短两个月内,工厂订单激增,业务蒸蒸日上。 眼看着梦想即将开花结果,却一夜之间化为乌有——一场突如其来的工厂火灾将他所有的心血、设备与库存烧得一干二净,损失惨重。 面对打击,他并没有被命运彻底击倒。 让人动容的是,他的养父母没有半句责备,反而将辛苦攒下、维持生计的那块地的地契交给了他,只说了一句:“孩子,放心去闯,我们相信你。” 那一刻,熊德龙泪如雨下,他没有被失败打败,而是带着父母的支持和自己对“家国”的信念,重振旗鼓。 他很快卷土重来,进行第二次创业,吸取经验后不断改进产品,并拓展了多条产业线。 凭着毅力与诚信,他的企业不仅在印尼站稳脚跟,还逐步打开国际市场,最终成功跻身雅加达富豪榜前十。 但与很多商人不同的是,熊德龙并没有沉醉在财富的享乐之中,他一直铭记着父母所说的话:“再富,也不能忘了根。” 在事业稳定之后,他第一次踏上了那片在心中无数次想象过的土地——中国梅州。 他流着泪站在梅江河畔,看着青山绿水,仿佛儿时母亲在印尼讲述的画面真实再现。 他没有选择在媒体前大张旗鼓,而是低调地为当地捐款建造学校、医院、敬老院,修建村路与饮水工程,他说:“我不是来做慈善家,是来还情、还根的。” 截至目前,熊德龙个人向中国捐款总额已超过4亿元人民币,其中绝大部分投向了家乡梅州的基础建设与教育事业。 他资助了十余所贫困山区小学的重建,设立奖学金帮助数百名寒门学子圆梦大学,还援建了多个农村医疗点,改善了当地医疗资源短缺的状况。 他从不要求回报,只希望这些孩子们能健康成长,成为国家的栋梁。 晚年的熊德龙依旧保持简朴的生活方式,亲手打理自家菜园,与村民们打成一片。 当地人提起他,无不竖起大拇指,说他“有钱不忘本,是个真正的中国人。”有人问他,作为混血儿,为何始终如此执着地认同中国身份。 他笑着说:“中国不是我的出生地,但是我的归属地,是我灵魂安放的地方。” 熊德龙的故事,不只是关于一个混血儿逆袭成为富豪的传奇,更是一曲跨越国界的血脉认同与文化归属的赞歌。 他用自己的一生证明:真正的中国人,不在于血统,而在于信仰与担当;真正的归属,不在于土地的距离,而在于心灵的牵挂。 信息来源:央视网:[华人世界]我的中国心-熊德龙 2007.01.24;中国新闻网-“老外”华媒人熊德龙:中国父母给我中国心 2011.09.18
“牵手门”事件曝光后,董思槿的生活彻底变了样。她很快被原公司解约,没了经济来源
【35评论】【4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