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杭州高家小姐出嫁了。她的嫁妆足足有36个条箱,婚宴上用了96000粒

史说畅谈呀 2025-05-08 14:07:33

1936年,杭州高家小姐出嫁了。她的嫁妆足足有36个条箱,婚宴上用了96000粒桂花糖。洞房花烛夜,丈夫悄悄问她:“吃力吗?”她答:“不吃力,谢谢!”

这位高家小姐叫高诵芬。

1918年,高诵芬出生在杭州的一个名门望族。出生在这样的家庭,高诵芬自然是过着衣食无忧的富裕生活,而且还接受了最好的教育。

虽然出生在有钱的大家庭,但是高诵芬依然逃脱不了包办婚姻法命运。14岁那年,她就被订婚了。男方叫徐定勘,是父亲好友的外甥,两家算是门当户对,只不过男孩从小失去了父母,跟着无父无母以及两位叔叔婶婶长大。

高父对这桩婚事没有意见,他觉得男孩子的身世和自己差不多,说不定将来他也大有作为。但是高诵芬的母亲是不同意这桩婚事的,因为他们觉得男孩子的身世太过可怜。

不过夫妻俩架不住好友的一次又一次上门求亲,他们答应“面试”徐定勘的文采和长相,最终徐定勘各方面都符合要求,算是通过了“面试”。

就这样,14岁的高诵芬的婚事订了下来。当媒人问高家需要徐家拿什么东西做聘礼时,高父只是说自己是嫁女儿又不是卖女儿,不需要聘礼,而且自己会准备嫁妆。

不愧是大户人家,说话都这么有底气。

高诵芬从14岁订婚到18岁结婚前的这几年里,高家人一直在为她准备嫁妆。她的嫁妆可以分木器家具、床上用品、四季衣着、杯盘碗碟、铜锡竹器、金银首饰这六类。

除了为女儿准备嫁妆,高父高母还为新郎准备文房四宝、英国瓷器用具、花瓶、木盆、太湖石摆设等,特意定做十二只大皮箱。

除了嫁妆之外,就是要准备桂花糖,因为在杭州,中产以上人家嫁女,除了必不可少的喜筵,“桂”和“贵”同音,有“早生贵子”之意。

所以每到春、秋两季,高家就出动不少人力进行桂花糖的制作。

1936年,高诵芬带着36条箱的嫁妆和16000包,共计96000粒桂花糖,和徐定勘举行了婚礼。

高诵芬的婚礼在当时可以说非常盛大了,这场婚礼不仅展示了高家的财富,也反映出高家对女儿的疼爱程度。

结婚当天,很多人都知道高家为女儿精心准备了很多桂花糖,大家都蜂蛹去抢。这些糖除了分给宾客们在,高诵芬自己也得到了一两百包,直到她的孩子十多岁时还没有吃完。(当然这都是后话)

由于婚礼上的繁文缛节,一天下来,把新郎新娘折腾的不行。晚上,新娘高诵芬准备去盥洗室洗脸,新郎跟在她后面,问:“今天吃力吗?”高诵芬听了回答:“不吃力。谢谢!”

本以为结婚后的高诵芬,可以像婚前一样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没想到突如其来的战争打破了这份宁静。

高诵芬结婚后第二年,抗战就爆发了,为此一家人逃到了上海居住。

起初,一家人买了一栋有几十个房间的大洋房,之后因为建医院,他们把房子卖了。后来几经折腾,最终一家三代人在一个只有十几平米的房子里住了几十年。

后来,生活趋于平静时,高诵芬在丈夫和儿子的帮助下写了《山居杂忆》这本书。这本书可以说是高诵芬的回忆录,它承载了好诵芬一生的记忆,她用这种方式把人们带到了那个她曾经生活的时代,让人们感受到了她的一切经历。

0 阅读:192

猜你喜欢

史说畅谈呀

史说畅谈呀

雾里看花,历史给我们最大的教训就是人类从来不会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