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古代外科手术,多数人脑海里恐怕都会浮现血肉模糊、病人惨叫的场景。毕竟,在没有

唐人街卡通人 2025-05-08 15:31:28

提起古代外科手术,多数人脑海里恐怕都会浮现血肉模糊、病人惨叫的场景。毕竟,在没有有效麻醉手段的年代,任何对身体的切割都意味着难以忍受的剧痛。可是在遥远的东汉末年,真就有人敢在病人身上动刀子,而且病人还未必疼得死去活来。 这个人,就是大名鼎鼎的华佗。而他赖以施展神奇外科的,据说是一种名为“麻沸散”的药物。 史书上记载华佗医术高超,不仅精于内科妇科儿科,尤其擅长外科。他甚至能做到“刳破腹背,抽割积聚”,也就是剖开腹腔或背部,切除病灶。 刮骨疗毒的故事虽然主角是关羽,但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顶尖外科医生的水平和胆识。不过,真要进行开膛破肚这类大手术,没有麻醉显然是天方夜谭。 关于麻沸散的记载,最早见于西晋陈寿的《三国志·魏书·方技传·华佗传》,以及稍晚南朝范晔的《后汉书·方术列传·华佗传》。 两部史书都提到,华佗若认为疾病积在体内,针药都无法达到,便会先让病人用酒服下麻沸散。等到病人“既醉无所觉”,也就是失去知觉后,再进行手术。手术完毕,敷上神膏,数十日或一月便能痊愈。听起来是不是很神奇? 然而,神奇归神奇,麻沸散的配方究竟是什么,却成了一个千古之谜。史书对此讳莫如深,只字未提。这可急坏了后世的医家和史家,纷纷猜测这麻沸散里到底藏着什么玄机。 后人推测,麻沸散的主要成分可能是曼陀罗花,也就是俗称的洋金花。曼陀罗的确具有麻醉、镇痛和致幻作用,其主要有效成分是东莨菪碱、莨菪碱和阿托品。 这些生物碱能够抑制中枢神经系统,产生麻醉效果,少量使用可以止咳平喘,过量则会中毒,甚至致命。这听着就挺玄乎,用对了是神药,用错了就是毒药。 除了曼陀罗,也有学者认为可能包含乌头、草乌等剧毒但有麻醉效果的药材。这些药物在古代常被用于制作毒箭,但微量控制得当,也能发挥镇痛作用。 大麻、羊踯躅等植物也被提及,它们都具有一定的镇静或麻醉特性。甚至有人大胆猜测,会不会是几种药物的复合配方,通过君臣佐使达到特定效果?可惜,这些都只是推测,缺乏直接证据。 那么,如此重要的医学发明,为何会失传呢?流传最广的说法,与华佗的悲剧命运有关。据说曹操因头风病久治不愈,召华佗诊治。华佗诊断后,提出要用利斧劈开曹操的头颅,取出风涎,方能根治。 可是多疑的曹操却认为华佗要加害于他,一怒之下将其下狱拷问致死。临死前,华佗想将所著医书《青囊经》传给狱卒,狱卒却因害怕不敢接受,医书最终被付之一炬。麻沸散的配方,或许就这样湮没在了历史的尘埃中。 当然,这个故事带有浓厚的演义色彩,真实性存疑。即使医书未被烧毁,麻沸散的失传也可能有其他原因。 古代药物炮制和剂量控制难度极大,尤其是这类效力猛、毒性也大的药物,稍有不慎便会出人命。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这句话用在麻沸散上再合适不过。 再者,古代医学传承多依赖师徒口耳相传,缺乏标准化的文字记录和教学体系。这种模式下,一些复杂或有风险的方剂,很容易在流传过程中出现偏差,甚至失传。 而且中医体系历来重内治而轻外科,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外科手术的社会接受度并不高。这使得麻沸散这类专为外科手术服务的方剂,应用场景相对有限,传承的动力和范围自然也就受到了影响。 西方世界直到19世纪中期,才由莫顿等人公开演示乙醚麻醉,开启了现代麻醉学的大门。如果华佗的麻沸散确如史书记载那般有效,那无疑是世界医学史上一个了不起的成就,将人类外科手术的历史大大提前。只可惜,这“如果”二字,至今仍悬而未决。 后世中医也曾尝试复原麻沸散,比如日本有汉方医学家声称根据古籍复原了“通仙散”,主要成分也是曼陀罗,据说在临床上取得了一定效果。国内也有研究者参照古代文献和民间验方进行过相关实验,试图揭开麻沸散的神秘面纱。 但这些复原方是否就是华佗当年的麻沸散,谁也说不准。成分比例、炮制方法、适应症候,任何一个环节的细微差别都可能导致药效的天壤之别。 古代“麻醉术”究竟发展到了何种程度?华佗的麻沸散,真的只是一个遥不可及的传说,还是曾真实存在过的医学奇迹?又或者,它是否真如一些学者所言,其麻醉深度和安全性远未达到理想状态,因此未能广泛流传? 或许,随着考古发现和文献研究的深入,我们未来能更接近真相。不过,在确凿证据出现之前,它依然是萦绕在中国医学史乃至世界医学史上的一团迷。 信源: 1. 后汉书·卷八十二·方技列传 2. 三国志·魏书·方技传

0 阅读:2
唐人街卡通人

唐人街卡通人

思念是无望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