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外交部的办公室里,几位领导正规劝一位21岁的青年,希望他能来外交部工

若南评情感 2025-05-08 18:33:09

1956年,外交部的办公室里,几位领导正规劝一位21岁的青年,希望他能来外交部工作。 这已是第二次邀请了,可是,青年还是没有答应。 这位“不知天高地厚”的青年名叫厉声教,他出身杭州名门望族,先祖是清代大文学家厉鹗,祖父厉良玉是晚清金石书画名家,而父亲厉麟似则是民国著名教育家。 在南京大学读书时,厉声教品学兼优,毕业时,外交部人事司派人到南大挑选毕业生,教授们一致推荐了他。 没想到,正式分配时,学校的有关领导提出异议,认为厉声教不适合进外交部工作。 一来,他不是党员、团员;二来,肃反运动时,他对国内外问题的见解与主流观点不一致;再者,父亲与几位伯父都曾留学海外,被认为社会关系复杂。 而这些,厉声教毫不知情,最终被分配到外交学院当教师。 不久,外交部有人上门来找他,自报家门后,对方开门见山:“我们已派人到你校调查过,选中的是你!老专家对你的材料很中意,你这就跟我去那里上班,怎么样?” 原来,厉声教是外交部指定的国际法专家刘泽荣的接班人,而那个名额,南大擅自给了厉声教同班的一位党支部书记。 报到后,外交部发现来人不是既定人选后,就把那位同学分配回了原籍云南的外事处。 得知厉声教去了外交学院,他们马上派人来邀请。 事发突然,厉声教没有任何思想准备,他提出,先和刘泽荣见面谈一谈。 不巧,跟着对方来到外交部时,刘泽荣有事出去了。尽管秘书们极力劝说,但厉声教还是坚持见到刘泽荣再做决定。 一周后,对方二顾茅庐,又带着厉声教来到外交部。可还是不巧,刘泽荣又出去了。 这次,“围攻”厉声教的是各级领导,对一个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他们态度温和,不厌其烦,劝他尽早过来工作。 这样的“不拘一格降人才”,令厉声教非常感动。尤其是听到刘泽荣纵横国际舞台的传奇经历后,他心生景仰。 可是,当时的他一心只想研究国际经济问题,对领土问题缺乏兴趣,于是仍然坚持先见一见刘泽荣。 不久,厉声教第三次来到条约委员会,在办公室里,他终于见到了传说中的刘泽荣。 “他个子不高,待人温和,敦厚沉稳,丝毫没有阳春白雪的孤高或恃才傲物的骄矜,观之可亲。”这是刘泽荣留给他的第一印象。 那天,厉声教聆听了刘泽荣对领土问题的介绍:“领土是国家行使主权的空间,是国家的构成要素之一,关系到一国的核心利益。” 他声音舒缓,语调平和,但在厉声教听来,却如黄钟大吕,振聋发聩。 一扫之前的踌躇,他立刻决定:进入外交部工作。 从那时起,厉声教毅然投身外交事业,在其后五十多年的外交生涯中,他多次代表新中国参与中缅、中印等边界谈判及联合国海洋法会议等重大国际谈判,是公认的国际海洋法和中国边界与海洋事务权威专家。 在多个领域,他做出了卓越贡献,被评为“2017年逝世的十位国家脊梁之一”。 2025年是厉声教九十周年诞辰,在波谲云诡的外交舞台,他书写的传奇历久弥新。

0 阅读:84
若南评情感

若南评情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