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吴邦国全家照:揭秘吴邦国兄妹六人的家庭故事。 一张1997年的全家福,定格了吴邦国与父母、五位兄妹的团聚瞬间。这个从贵州小城走出的国家领导人,背后藏着怎样的家庭故事?他是家中六兄妹的次子,父亲是测绘制图学家吴忠性教授,母亲吴翠是传统女性。这张照片不仅展现了家庭的温馨,更让人好奇:吴邦国是如何从普通人家一步步登上国家舞台的?他的兄妹们又过着怎样的生活?本文将带你走进吴邦国的家庭背景、成长经历和政治生涯,揭开这张全家福背后的秘密。 吴邦国,1941年7月22日出生在贵州省平坝县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吴忠性是测绘制图学领域的专家,1949年后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总参测绘学院担任制图系副主任,享受副军级待遇。他参与了新中国早期的地图测绘工作,那些精确的线条和数据为国家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母亲吴翠则是个典型的传统女性,操持家务,把六个孩子拉扯大。吴邦国排行老二,上有大哥,下有四个弟妹,家里虽然不富裕,但父母对教育格外重视。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吴邦国从小就养成了踏实勤奋的性格。1960年,他考上了清华大学,进入无线电电子学系,主攻电真空器件专业。这在当时可是顶尖学府的高精尖专业,能考上不仅靠天赋,更得拼努力。1964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表明了对国家建设的信念。1967年毕业后,他被分配到上海电子管三厂,开始了从基层技术员到国家领导人的漫长征程。 刚到上海电子管三厂时,吴邦国只是个普通技术员,每天跟电子管、电路板打交道。那时候正赶上文化大革命,工厂里气氛复杂,但他没被乱七八糟的事牵绊住,埋头钻研技术,很快崭露头角。从技术科副科长到科长,他一步步靠实力站稳脚跟。1976年,他升任厂党委副书记和革委会副主任,开始接触管理事务。1981年,他当上了厂长,带着几千号人搞生产、抓技术,硬是把工厂带出了名堂。 这段经历对他来说是个转折点。从技术员到厂长,他不仅练就了扎实的专业功底,还学会了怎么带团队、管大局。后来有人说,吴邦国能走到国家领导人岗位,跟他在基层摸爬滚打的日子分不开。那时候的他,可能也没想到,自己会从车间走到中南海,但这份踏实劲儿,始终没丢。 1981年,吴邦国正式进入仕途,被提拔为上海市仪表电讯工业局副局长。从工厂到政府,他开始接触更广阔的舞台。1983年,他担任上海市委常委兼科技工作党委书记,推动科技和经济的结合。1985年升任市委副书记,1991年当上上海市委书记,成了这座大都市的掌舵人。 在上海的那些年,他干了不少实事。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后,他抓住了浦东开发的机会,带着团队修桥、挖隧道、建地铁,把上海的基础设施搞得像模像样。棚户区改造也让他操了不少心,很多老上海人从破旧的小屋搬进了新房。他还推动经济改革,发展商品市场、金融市场、房地产市场,帮国有企业改制,让上海从一个工业城市变成了国际经济中心。这些成绩,不是光靠喊口号就能成的,得一步一个脚印干出来。 1992年,吴邦国进入中共中央政治局,1995年调到北京,任国务院副总理,分管国企改革和基础设施建设。2002年,他晋升为政治局常委,2003年到2013年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整整十年。他主持通过了186部法律,像《物权法》《劳动合同法》这些跟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都是那时候定下来的。他的工作风格一如既往地务实,不爱讲大话,专心把事办好。 1997年,吴邦国和家人拍下了那张珍贵的全家福。照片里,他跟五位兄妹围在父母身边,父亲吴忠性坐在中间,母亲吴翠挨着他,六兄妹有的站着,有的靠着沙发,画面简单却温馨。那时候,吴邦国已经是国务院副总理,工作忙得不可开交,能抽出时间跟家人团聚,挺不容易的。 这张全家福不只是个家庭纪念,也反映了吴邦国对亲情的重视。他是家里的次子,从小跟兄妹们一起长大,感情深厚。他的大哥和弟妹们后来有的当了老师,有的搞技术,虽然不像他那样走上政治舞台,但都在各自的岗位上过着踏实日子。父亲吴忠性晚年身体还不错,母亲吴翠也一直操心着孩子们。这张照片,像是吴氏家族几十年传承的一个见证。 2013年,吴邦国从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的位置上退下来,72岁的他选择低调生活,搬到北京,过起了普通老人的日子。退休后,他不怎么抛头露面,偶尔跟老朋友喝喝茶,看看书,挺享受这份清闲。他在任时主持的那些法律,像是《反分裂国家法》,到现在还影响着国家的发展轨迹。 2024年10月8日,吴邦国因病在北京去世,享年84岁。他的离世让很多人感慨,国家也给了他很高的礼遇。追悼会上,党和国家领导人到场悼念,全国降半旗志哀。他的兄妹们也赶来送别,追忆起小时候在贵州的日子。天安门、人民大会堂这些地方都下了半旗,算是对这位为国家奋斗一辈子的人的尊重。
1997年吴邦国全家照:揭秘吴邦国兄妹六人的家庭故事。 一张1997年的全家福,
卖蠢
2025-05-08 20:09:51
0
阅读: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