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1年,杨绛的三姑母杨荫榆,年仅17岁就被迫嫁给了蒋家傻儿子。新婚夜,杨荫榆揭开盖头,看到了一张惨不忍睹的脸:蒋少爷嘻着嘴,露出一颗颗紫红的牙肉,嘴角流着哈拉子,看到杨荫榆就扑了上去,杨荫榆情急之下,一把撕破了蒋少爷的脸。
第二天,杨荫榆就回到了娘家。
可是婆婆也不是善茬,她派老妈子过来接儿媳妇,可是杨荫榆死活不愿意再回到婆家了。
没办法,婆婆亲自出马去接她,杨荫榆害怕,就躲到嫂子(杨绛母亲)的房里,没想到婆婆直接到房间里把她揪了出去。
杨荫榆逼到这个地步,她也不再示弱了,索性撕破了脸,声明她怎么也不再回蒋家,就这样,她和夫家断绝了关系。
1884年,杨荫榆出生在江苏无锡的书香门第,是家里的第六个孩子。
她皮肤黑黝黝的,双眼皮,眼睛炯炯有神,笑时两嘴角各有个细酒窝,牙也整齐。她脸型不错,比中等身材略高些。
可是,杨荫榆在家里是长得不算漂亮的女孩子,她并不受父母的宠爱。
17岁那年,杨荫榆在父母之命下,与寓居在无锡的常州籍蒋姓人家的少爷成亲。
当初订亲的时候,杨家父母“只求门当户对,并不知对方的底细” ,所以新婚之夜,出现了文章开头的那一幕。
离开夫家的杨荫榆,只有18岁。
从此以后,杨荫榆终生独居,再也没有结过婚。这桩荒唐的婚姻给了她很大的刺激,对她后来的人生产生了难以磨灭的影响。
1902,杨荫榆在哥哥的帮助下,进入了景海女学堂学习。这所学校招收的都是上流上流社会的女学生,费用很高。
1907年5月,杨荫榆毕业,后赴江苏省参加官费留学考试并顺利通过,7月启程去往日本。她先入青山女子学院,后在东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理化博物科学习。6年后的1913年,杨荫榆从日本毕业归国。
1918年,教育部首次选派教授赴欧美留学,杨荫榆应选赴美,入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教育专业。
1924年,杨荫榆出任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成为中国首位国立大学女校长,一定是杨荫榆一生最志得意满的时刻,然而,她在这个职位上只待了一年半就狼狈离职。
1924年11月,由于部分学生秋季开学后延迟了两个月返校,杨荫榆整顿校风,欲开除三个学生。她的处置有失公平,引起师生不满,女师大开始“驱羊(杨)风潮”。
作为女师大的学生,许广平称她为“一个劳什子的杨荫榆”,并这样描述她的言行举止:“她整天的披起钟式斗篷,从大清早出门四处奔走,不知干出什么事体以外,回到学校,不是干涉一下子今天用几多煤,明天撤换什么教员,一屁股往卧室一躺,自然有一大群丫头、寡妇,名为什么校中职员的,实则女仆之不如,然后群居终日,言不及义,有时连食带闹,终宵达旦,一到和各主任教员周旋,和学生接谈,都是言语支离,问东答西,不得要领的胡涂虫,学生迫得没法,由各班推举代表去见她,要求她自行辞职。……”
1925年1月,女师大学生自治会向杨荫榆递交要她去职的宣言。
5月上旬,女师大召开“五七”国耻纪念会,有学生不承认杨荫榆为校长,驱赶她退席。
5月9日,杨荫榆宣布开除刘和珍、许广平等六名学生自治会成员。
学生自治会则召开紧急大会,坚决驱逐杨荫榆。学生们将校长办公室与寝室贴上封条,在校门口张贴开除校长等布告,值班把守,不准杨荫榆进校,她不得已只好和行政人员到校外租房办公。
7月底,杨荫榆以整修宿舍为由,要求暑假拒绝离校的学生搬出学校,被断然拒绝。
杨荫榆焦头烂额,再难执掌学校,教育总长章士钊8月8日批准她辞职。
杨荫榆一年半的校长生涯惨淡收场,但在她短暂的一生中,还是有让人钦佩的情节的。
女师大风潮之后,杨荫榆在北京待不下去了,只得回到了家乡苏州执教。
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侵占苏州,侵华日军要杨荫榆出任伪职,遭到她的严词拒绝。
有一天,几个被日军追逐的妇女,逃至盘门新桥巷的杨荫榆家时,杨荫榆立即勇敢地站出来用日语同日军交涉,当众斥责日军的暴行,保护了这些中国妇女。
一次,她亲眼目睹了日军强暴并残杀了一位姑娘,杨荫榆曾几次到日军司令部提出抗议,日本领事答应严惩凶犯。
临走时,杨荫榆扔下一份连夜赶写的抗议书,凛然离去。回家之后,她天天等待日本人的答复。
可是她没有想到,自己已经成了敌人的眼中钉。
1938年1月1日,杨荫榆被两个日本兵骗至盘门外吴门桥,在众目睽睽之下,两个日本兵连开数枪,将杨荫榆射杀。
由于杨荫榆家又买不起棺木。她的丧事,是街坊邻里凑钱操办的。次年,杨荫榆被安葬于苏州灵岩山绣谷公墓。
综观杨荫榆的一生,可以说是一个复杂的女子。
她挣扎出不幸的婚姻,走出封建家庭,通过半生的奋斗,获得了事业的成功,成为中国的第一位女大学校长,可是最终却被赶下台。
在她的晚年,她给自己的一生画了一个壮烈的句号,为自己人生作了最后的注脚。
如果当初嫁了一位好丈夫,或许她的命运又会有所改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