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里,你会发现,到了四五十岁这个年纪,情景变了。 父辈们,不像以前那样,带着一家老小走亲访友了。 哪怕是近在咫尺的亲戚,也很少再上门串门。 人情味,仿佛在慢慢蒸发。小时候的热闹,像一阵风,吹远了。 不是谁变坏了,而是生活的真相,终于遮不住了。
01 人到中年,谁都没精力寒暄了。 现实里,人过四十以后,谁都背着一大堆烂事儿在生活。 哪还有空闲,天天想着走亲访友? 以前父母年轻,亲戚们也年轻,走动走动,图个热闹。 如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要操心孩子上学、操心老人生病,自己身体也开始吃不消了。 你开车一两个小时,过去寒暄两句,回来累得腰酸背痛。 过年时,大家更多是窝在自己家里,能躺着绝不多动。 我有个朋友说得好:“现在不想见人,不是不念亲情,是实在没力气演客套了。” 所以,四五十岁以后,亲戚之间不来往,不是仇恨,是生活压得喘不过气来。
02 利益关系淡了,没了走动的动力。 现实里,很多亲戚之间,早年间走动,其实掺着不少利益。 比如种地的时候,借个农具,帮个小忙,彼此帮衬。 比如谁家盖房,需要亲戚们来搭把手。 那个年代,走亲戚,是真正互相帮忙、互相依赖。 而现在,生活越来越分散化了。 谁家孩子上学,是自己的事。谁家买房贷款,也是各自的事。 大到结婚买房,小到家里换水龙头,都是直接花钱找人办。 亲戚,变得越来越“无用”了。 既然没什么实质需求,也就不想寒暄那两句了。 就像去年过年,我回家,父亲摇头说:“以前一家一家的跑,现在干脆电话拜个年,图个轻松。” 利益链断了,感情自然稀了,这就是现实。
03 心态变了,不想再攀比,也怕被打扰。 现实里,人到中年,早就厌倦了攀比。 小时候走亲戚,少不了比一比谁家孩子考得好,谁家混得好。 年轻时候还能争一争,互相激励。 可到四五十岁,再被亲戚问“你孩子在哪儿工作?挣多少?”、“怎么还没买大房子?”这种话,只想翻白眼。 再加上,每家都有自己的烦心事,不愿意摊开来说,也怕听到别人的抱怨。 聚一场,不是快乐,是添堵。 我楼下的邻居说得直白:“现在逢年过节,最怕亲戚来了。不是问孩子成绩,就是问工资房贷,句句扎心。” 所以,宁可自己家关上门,安安静静的,买点好吃的,全家看电视,也不想出去应付那些尴尬。 父辈们其实也是这样想的。 表面上是懒得走动了,实则是心里早就明白了: 人生到了四五十岁,真正能共情的亲戚,寥寥无几;大部分,只是表面的寒暄和无休止的比较。 能不打扰,就是最大的温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