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长津湖战场,被美军手榴弹炸翻后,一块肉球滑到他嘴边,饥饿之下他吞了下去,然而他吞下去的正是他的眼球。
这人就是250高地的唯一幸存者朱彦夫。
1933年7月,朱彦夫出生在山东沂源县张家泉村,14岁的时候他就瞒着家里参加了解放军。
部队里的生活和战斗让朱彦夫学到了很多新的知识,而并且在部队期间,他屡立战功。
他先后参加了战淮海、过长江、打上海、跨过鸭绿江等上百次战役战斗。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正式打响,朱彦夫所在的第九兵团在宋时轮的率领下,跨过鸭绿江进入朝鲜,开始了“保家卫国”的战斗。
1950年12月,朱彦夫所在的连队突然接到一项艰巨的任务,他们需要尽快赶到长津湖的另一面,阻拦正在逃跑的美军陆战1师。
为了尽量拖延时间阻止美军逃跑,他们需要坚守在250阵地这个位置。
敌人为了尽快抢占250高地,疯狂地向朱彦夫所在的连队发起进攻,美军凭借着优势空中力量用轰炸机不停的对阵地进行轰炸,美军的大炮也几乎是从不停歇,每天都要几十次的对山头阵地进行地毯式的轰炸,整个山头被削平了好几十厘米。
在反复的阵地争夺战中,朱彦夫所在的全连战士除他之外都牺牲了,打到最后,整个250高地上只剩下了他一个人。
当时朱彦夫的手上、腿上已经是多处受伤了,血液、汗液和灰尘都凝在一起遮住了整个脸。
长久的战士本能,朱彦夫抓住一颗手榴弹扔了出去,可是第二颗手榴弹刚刚离手后却是争分夺秒间发生了爆炸,然后便陷入了黑暗当中。
他整个人被余力撞到旁边的石头上。等他清醒的时候,右眼是一片血色,这时有个圆乎乎、软软的东西掉到他手里,又累又饿的朱彦夫本能地吞了下去。那是朱彦夫的左眼珠。
后来,增援的部队把朱彦夫从雪地里扒拉出来,送到战地医院。
由于冻伤严重,朱彦夫的四肢已经溃烂,必须截肢。
朱彦夫在经历了47次手术,昏迷了93天后,竟奇迹般地醒了过来。他醒来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我的枪呢?”当他下意识想摸枪时,发现手没了。当他本能地想站起来时,发现腿也没了。
恢复意识后,朱彦夫只能一直在病床上躺着。吃饭、洗澡、上厕所,所有的事情都必须依靠别人的帮助才能完成。
整整一个星期,朱彦夫不吃不喝。多次想到自杀,但连死的能力都没有,后来在医护人员的不断劝解下,冷静后的朱彦夫心想,就是为了死去的战友,自己也得活下去。
虽然国家有切实的优待和抚恤保障,但朱彦夫认为自己“无手无脚仍是军人”,他不甘心做一个废人。
于是朱彦夫重新振作起来,就像小孩一般重新开始学习吃饭、走路等能力。无法想象他到底经历了什么,每天都在重新摔到再站起来。
整整两年的练习,朱彦夫已经可以独自完成吃饭,穿着假肢走路。
1956年,他放弃在条件优越的医院疗养康复,毅然回到了故乡山东省沂源县西里镇张家泉村。
在此期间,朱彦夫还遇到了陪伴自己一生的好妻子陈希水。
张家泉村的村民们大多数都不认识字,朱彦夫便开办一个扫盲班,自己拿粉笔当老师,让村民们脱离文盲。
他还拿出自己的津贴,买教材和粉笔。定制一个高高的横条板凳,朱彦夫便站在板凳上为村民们免费上课。
朱彦夫将自己家的房子腾出来一间,再用自己的钱买来许多书本,让这间房子变成全村第一个图书馆。
扫盲班足足办了5年,张家泉村的村民开始识字,他们终于能写出自己的名字。1957年,朱彦夫全票通过成为村党支部书记。
后来朱彦夫带领全村200多个劳动力开石头、填土、造地,进行张泉村的棚沟造地的工程。
朱彦夫带头干活,大家看他那个样子都干,自己都不好意思不干。完成赶牛沟的改造后,朱彦夫又带领乡亲们继续奋斗,造地80多亩。
棚沟造地的时候,村里很多人为了朱彦夫的身体着想,都不愿意让他出门劳作。而朱彦夫为了不麻烦乡亲们,他干脆趁着晚上天黑出门调查,这也导致他整天摔得鼻青脸肿、满身血印……
在任职的20多年里,朱彦夫带领村民填平了3条深沟,新增粮田200多亩;先后打出9口水井和3眼大口井,修了1500米水渠。整山造田、打井找水、修路架电……张家泉村在周围村庄中创下多个第一。
“人活着,就得奋斗;奋斗着,就是幸福;奋斗不止,幸福就不断。”朱彦夫说。
这位生命不息、冲锋不止的战士,入选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
颁奖词是这样写的:“生命于你不止一次,士兵于你不只是经历。没有屈服长津湖的冰雪,也没有向困苦低头。与自己抗争,向贫穷宣战,一直在战斗,一生都在坚守。人的生命应当像你这样度过。”
朱彦夫,用强大的生命力与他自身承载的意志力,构成了他光荣灿烂的勋章。我希望能通过朱彦夫的故事,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他的品质,他的精神。让我们内心感知目前这个世界的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歌颂伟大的人物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