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嘉佑六年(公元1061年),25岁的苏轼和弟弟苏辙来到北宋都城开封,参加了

趣叭叭 2025-05-09 15:03:48

宋仁宗嘉佑六年(公元1061年),25岁的苏轼和弟弟苏辙来到北宋都城开封,参加了由大臣推荐的制科考试。

在这次制科考试中,一共只录取了四个人,苏轼和苏辙分别以第三等和下等的优异成绩,双双被录取。

宋仁宗赵祯十分欣赏苏轼的才华,任命他前往陕西西部的凤翔担任判官一职,也就是一个辅助当地州官的官员。

苏轼初次走上仕途之路,刚一来到凤翔,他便开始走访民情,为当地的老百姓解决了许多生活上面临的困难。

经过走访,苏轼了解到,许多贫苦百姓因为无力偿还朝廷的债务,而被抓进了监狱。

于是,苏轼上书主管部门,要求赦免平民百姓的一切债务,并极力反对剥夺老百姓财产的罪恶行径,因而深受当地百姓们的拥护和爱戴。

公元1065年,在凤翔任职期满三年,苏轼返回了京城开封,鉴于他的一身才华,宋英宗赵曙准备提拔他为翰林,也就是皇帝的文学侍从官。

但是,当时的宰相韩琦却从中阻挠,宋英宗只好任命苏轼担任一个直史官,主要负责编修宋朝的国史。

正如苏轼在《水调歌头》中所说的那样,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返回京城还不到一年的时间,他的妻子王弗和父亲苏洵就相继离开了人世。

在古代社会,人们十分讲究“百善孝为先”,而且按照当时的法律制度,苏轼必须要辞掉现有的所有官职,与弟弟苏辙一起,护送父亲的灵柩返回四川眉山老家,并且还要丁忧三年。

等到苏轼和苏辙兄弟两人的三年守孝期结束,准备重返朝廷的时候,此时的皇帝已经是宋神宗赵顼。

然而,等待着苏轼的将是一场激烈的政治风暴,他后半生的人生命运也跟这场政治风暴,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北宋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苏轼再次踏上了仕途的道路,此时恰好赶上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作为王安石变法中的主要负责人,极力推行一系列的新政策,其目的在于强国富民,缓和国内的矛盾,巩固朝廷的统治。

但是,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则极力反对王安石的变法改革,改革派和保守派之间,从此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明争暗斗。

苏轼是一个典型的保守派,他不能接受王安石提出的激进式改革,于是向宋神宗上了多道奏章,表明自己反对王安石变法的理由,并请求宋神宗尽快制止。

苏轼的这一行为,引起了王安石的不满,他深深感受到了,自己在这场针锋相对的政治斗争中,所面临的危险。

于是,为了躲避这场政治斗争,苏轼主动向宋神宗提出,请求外任地方官。

宋神宗同意了苏轼的请求,调派他去杭州担任通判一职。

在杭州担任通判期间,苏轼行使了一个作为父母官的职责,为百姓解决了不少生活上的难题。而且,还修通了早已废弃的六个钱塘水井,解决了当地老百姓长期吃水困难的难题。

苏轼请求外任的时间长达八年之久,在这期间,他先后被调往密州、徐州和湖州担任知州。每到一处,苏轼都尽职尽责,造福一方百姓,从而得到了宋神宗的高度赞赏。

0 阅读:46
趣叭叭

趣叭叭

趣叭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