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病逝后,他没有葬在养老之地常州,也没有葬回老家眉山的祖坟,而是选择在嵩山之下

趣叭叭 2025-05-09 15:07:25

苏轼病逝后,他没有葬在养老之地常州,也没有葬回老家眉山的祖坟,而是选择在嵩山之下,其中缘由是怎样的呢?

公元1101年,64岁的苏轼在江苏常州身患重病,给弟弟苏辙写信:“吾即死,安葬于嵩山下。”

苏轼离世后,他的儿子苏过按照父亲的遗愿,把他的灵柩运到汝州郏(jiá )城安葬,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那么,他为什么会选择在此地呢?

当年,弟弟苏辙在汝州任知州。苏轼要前往英州上任时,路过汝州,便与弟弟相聚。

汝州相聚的这段时间,苏氏兄弟俩来到郏城散心。

因为,郏城有 “龙凤宝地”的美称,还有黄帝的钧天台,是很多文人学士向往的地方。

兄弟二人登上钧天台,居高远眺时,看到了北面的莲花山,山上奇峰叠翠,周围绵延起伏。

他们兄弟俩觉得眼前的景象,与家乡的峨眉山非常相似。

于是,他们就把莲花山唤作“小峨眉山”,并商量百年之后,把这片风水宝地,作为最终的归宿。   苏轼葬在郏城的第10年,弟弟苏辙也在颖昌离世了。苏辙的儿子,将父亲和苏轼葬在一起,兄弟二人的墓葬左右相邻,彼此相望,人称“二苏坟”。

200多年后,元代时期,郏县的县尹杨允,感慨苏洵老先生惦念两个儿子时,一定会经常神游郏县的。

为了不让苏洵老先生辛劳,县尹杨允就在苏家两兄弟的墓中间,修建了苏洵的衣冠冢。于是,就有了现今的“三苏坟”。

那么,苏轼的哪位妻子,陪他一起合葬的呢?

苏轼的一生,有两个妻子和一个妾室,而且都姓王,有道是“苏家郎一生钟爱王家女”,他的三个女人都是生死追随,对他情真意切,苏轼也为她们寄情赋诗。   苏轼的发妻名为王弗,是眉州名士王方的女儿,而王方十分欣赏学生苏轼,就将16岁的女儿许配给19岁的苏轼。

王弗自幼饱读诗书,对待人和事都颇有见地,与苏轼情投意合。

相伴相守了11年,度过苏轼意气风发的青年时代。但遗憾的是,王弗27岁就病逝了,留下6岁的幼子苏迈。

王弗离世后,葬在了四川眉山苏家祖坟。那首《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道尽了苏轼对王弗的相思之情。

王弗去世后的第三年,王弗的堂妹王闰之,对姐夫苏轼仰慕已久,便找人撮合,苏轼当时也需要贤内助,就同意了这门亲事。

王闰之把堂姐的儿子苏迈视为己出,又为苏轼生下了两个儿子苏迨(dài)和苏过,精心照顾苏轼25年,在46岁时先于苏轼离世。

她历经了苏轼的“乌台诗案”,和贬官之地黄州,是苏轼人生中最暗淡的时期,陪着苏轼度过了中年阶段。

然而,王闰之不懂诗词歌赋,也不懂书法作画,她一生辛苦操劳,在黄州的东坡上打着赤脚,站在田间耕种。有人说,没有王闰之,便成就不了“东坡居士”。

王闺之不仅任劳任怨,还贤惠大度。苏轼的第三个女人,有赖于王闰之的成全。

苏轼初见王朝云,是在钱塘江畔。

王朝云8岁时就失去了双亲,成为一名歌伎。12岁的她气质独特,容貌惊人,一下就吸引了苏轼。

当然,苏轼对12岁的王朝云,更多的是同情与怜惜。

同游的朋友看破了苏轼的心思,就为王朝云赎身,送到了苏轼的家里。

王朝云没有读过书,苏轼就教她读书识字。好在王朝云聪慧好学,学起来特别快。在亦师亦友间,两人渐生情愫。

王朝云18岁时,在王闰之的撮合下,成为了苏轼的妾室。

苏轼这一生,三个女人都没能陪他走到最后,经历了三次丧妻之痛。

对于第二任妻子王闰之,苏轼心中有太多的亏欠,唯有死后同穴,才能表达他的感激和愧疚。

于是,弟弟苏辙应苏轼之托,将王闰之的灵柩运至郏城,与苏轼合葬在一起。

正所谓“惟有朝云能识我”。在苏轼落魄失意的晚年,身边只有王朝云相伴。

在颠沛流离中,王朝云不满周岁的孩子夭折了,让她深受打击、一病不起,34岁时也离苏轼而去了,成为惠州的一缕孤魂。

有人说,王朝云是最懂苏轼的灵魂伴侣,王弗却是苏轼的情感伴侣,而和他同穴合葬的王闰之,则是苏轼的生活伴侣。

如今,苏轼与父亲、弟弟、继任妻子王闰之,都长眠于郏县。千百年来,他们的墓园被一代代人精心呵护。

刻有:“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诗句的石柱,依然屹立不动,守护着他们的墓园。

在墓园周围,枝繁叶茂的参天古柏,朝着西南方向倾斜,因为那里是苏轼祖坟的方向,更是他家乡的方向。

自古以来,讲究“叶落归根”,苏轼没有安葬在故乡,是迫于无奈?还是其他考量?已经不得而知,但苏轼留给我们的,不只有诗词,还有“此心安处是吾乡”的那份洒脱。

0 阅读:49

评论列表

雪中悍行刀

雪中悍行刀

1
2025-05-10 08:18

他的祖坟应该才是风水宝地吧

趣叭叭

趣叭叭

趣叭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