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钱学森通过众多关系,在美国获得了激光陀螺的一些相关信息,送到国防科技

裂谷长河娱乐 2025-05-09 21:13:15

1971年,钱学森通过众多关系,在美国获得了激光陀螺的一些相关信息,送到国防科技大学,可那时人们都对这项技术知之甚少,也很少有人敢轻易尝试,这时一位任职教师决定尝试一番。 激光陀螺这东西,名字听着挺高大上,但在1971年的中国,那就是个完全陌生的概念。那一年,钱学森辗转托关系,从美国弄回来一些关于激光陀螺的资料,送到国防科技大学。说是资料,其实就两页英文纸加一张简单光路图,连个详细说明都没有。当时国内科研圈子对这技术一无所知,激光、光学、电子、材料,哪一块都得从头学起,难度高得吓人。更别说那时候条件差,设备老旧,经费也紧巴巴,失败了还可能担责任,谁愿意冒险去碰? 就在这时候,高伯龙站出来了。1928年他出生在广西南宁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小时候家境不错,受过良好教育,对科学特别感兴趣。不过他求学那会儿正赶上战乱,家里搬来搬去,学业断断续续,但他硬是凭着天赋和努力考上了清华大学物理系。1947年入学,1951年毕业后去了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研究所干了几年。1954年,他调到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教书,后来这学校改成国防科技大学的前身之一。1970年,他到了长沙工学院物理教研室,1971年在钱学森的建议下,转到激光教研室,开始接触激光陀螺。 这技术带来的影响有多大?军事上,战机、军舰、导弹装上激光陀螺导航,精度蹭蹭往上涨,作战能力直接上一个台阶。工业上,高精度制造也沾了光,误差能控制到微米甚至纳米级。现在这技术到处开花,自动驾驶、机器人、航空航天,哪哪儿都能看见它的影子。可以说,高伯龙他们当年的努力,直接给中国科技打了个翻身仗。 再说点接地气的,他这人也不是光会高伯龙还不只是搞技术,他还写论文、带学生,把自己的经验传下去。他发了30多篇学术论文,填了不少理论空白,还写了《激光陀螺的物理性能》这样的书。他带出来的学生,很多后来都成了激光领域的骨干。1997年,他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还拿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不过因为工作保密,他干这些事儿时没啥名气,默默无闻了大半辈子。直到晚年,大家才慢慢知道他的贡献。2017年12月6日,他在长沙去世,89岁。科技界惋惜得很,但他留下的东西,够后人记一辈子。 回过头看,高伯龙为啥能成?他不是啥天降奇才,就是个普通人出身的老师。但他有股劲儿,敢在没人敢干的时候站出来,敢在条件差到离谱的时候坚持下去。那时候没啥高科技手一点点抠出来。这种精神,比技术本身还值钱。现在我们用着激光陀螺导航开车、坐飞机,想想当年高伯龙推板车搞实验的日子,真挺感慨的。埋头干活。据说他平时挺低调,跟团队吃住一块儿,没啥架子。失败多了,他也不发火,就是带着大家复盘,找问题。有时候经费实在不够,他就自己掏腰包补贴。这种实打实的态度,让团队拧成一股绳。换成别人,估计早撂挑子了。 激光陀螺这事儿,也不是高伯龙一个人的功劳。钱学森弄来资料是起点,团队里其他人也出了大力。但高伯龙是那个领头扛旗的,没他咬牙顶着,这技术不知道得拖到哪年才能出来。他用行动证明,有些事不是能不能干成,而是敢不敢去试。

0 阅读:49

猜你喜欢

裂谷长河娱乐

裂谷长河娱乐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