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杰未LIVE巡回演唱会
上周日在鸟巢看张杰 未•LIVE—「开往1982」巡回演唱会北京站的现场,比我预想中要更好。
张杰的会唱毋庸置疑,整个演出的一大卖点都是他的“演唱”,你能感受到他在每首歌倾注的情感和能量。开场的《宿舍之眼》和《龙吟》这种一气呵成的气势,第二Part娓娓道来的抒情叙事很好切中观众,而接下来的部分,舞曲、古风OST、态度说唱、万人蹦迪现场,以及在五四青年的特别选曲《少年中国说》《追风赶月的人》和《任我》等等,他可以把每个部分都演唱得精彩,这是他身为歌手的长处。而声光电、服装布景连同每一个Part的舞美,它们都高度服务于演唱,呈现出一个全方位和立体的大Show,你能看到一个全能的、动静皆宜的、越唱越强的张杰,这场演出可能是他职业生涯里又一个极具突破,是张杰自我音乐和现场的进化。
而来到今年鸟巢,连续两年在鸟巢开唱的张杰,再次把记录刷新到了12场。在专属于北京国家体育场的限定舞台,张杰也把未LIVE再次升级,彻底颠覆了传统的观演模式。
这样的颠覆,既有与演出制作相匹配的硬件支持,更依赖于场地本身可支撑的极限,才能完成它真正超大规模舞台状态的全面进化——
全面横开的126米行进感式舞台,观众被安排在舞台的两面都能超近距离观演,主舞台宛若列车行驶跑道的布置,连同串场出现的列车视觉VJ,都高度呼应了演唱会的主题。
在鸟巢半空中出现的512颗全钢索吊装设计的音响系统,应该也是我自己第一次在演唱会现场看到这样的装置,查阅相关资料发现它是国家体育场目前的吊装极限,技术上的革新打造出沉浸式现场的同时,也达成了演出区域无音响和吊塔遮挡的空间观感;
至于左右各1982盏灯,两侧超大三折叠的LED大屏、升降台和贯穿在各种演唱会中的设计…它们对于演出完整度和精致度的贡献在细节的把控,环环相扣的配合,也成就了张杰这次鸟巢演唱会舞台和硬件最为顶尖的规格质素。
我这几年看过许多演唱会,张杰的演出是很少见在演唱和制作都有追求的一类,在现有程度上对主题开发到最大化,不得不称赞张杰和团队这次的下重本。在国内整个音乐行业和演出市场中,张杰这样拼尽全力地“卷”,在演唱会上卷到的程度都实属罕见,也绝对让观众能收获远超票价的高性价比体验。
再看这次张杰 未•LIVE—「开往1982」巡回演唱会北京鸟巢站的演出,我看的是5月4日场,也是整个巡演的第169场。演出内容在巡演以来已经经历了三个主题的变化,主题创意和演出内容都在不断更迭、不断接纳新的事物,也见证着张杰和团队对音乐本身的拓宽。于是,「开往1982」的巡演,在加入了诸如火车、乘客、车站的元素后,时间线上的「1982(年)」,张杰出生的时间,也串联起演唱会在过去和未来中的平衡和变奏,以演唱会带观众穿梭于张杰20年音乐旅程的时空隧道。那些记忆、那些感动,亦或者大家在歌曲中听到的故事,都在音乐中奏响属于彼此的联结。
听到我还在学生时代尾声流行过的《最接近天堂的地方》、《他不懂》、《何必在一起》等经典歌曲,听到那些年追过的古装剧的OST如《三生三世》《剑心》,听到全场一起大合唱《逆战》和《我们都一样》,还有在现场听到他演唱上一张专辑的作品——张杰直言希望演唱会可以变成一个打歌舞台。
曲风的不同和类型的多元,得益于足量的歌曲数可以不断发生排列组合和更替,这是身为歌手的底气,每场都可以有惊喜。而目前每个片段色彩分明的段落衔接,每一Part都有让人感同身受的共鸣点。
这种共鸣,某种程度也能看到张杰身上能折射出的时代性。与港台的明星不同,张杰是选秀时代民选出的全民偶像,「素人感」几乎是所有内娱选秀群像很难磨灭的印迹之一。他们会经历不断更迭、浪潮涌动的新旧更替,那是选秀时代,也是团体肉搏的年代,谁都想登顶,这一路也无不是在跌跌撞撞中前行。
张杰是努力的,不仅仅是好运被看到,还有他一直卖力地证明自己,在内地娱乐圈的生态语境中用作品、用现场、用人来证明自己对得起粉丝的爱和支持。
在我看来,张杰身上有非常可贵的亲民感,这种特质时常会被人质疑,但从素人到歌手延续下来的质朴、简单和努力本就是他走到如今的支撑,也才有了很多方面他对自己的打磨和高要求,会将每一步被看见的、被粉丝身体力行支持和爱的投射,再用爱直接给到所有陪伴你一起成长的人,完成彼此在现场的双向奔赴。它不单单是一场演唱会,还是一部关于成长、梦想与你我的双向赴约。张杰未LIVE开往1982巡回演唱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