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61年,史思明被儿子史朝义生擒,他连忙跪在地上向史朝义求饶,呜咽着说:“
公元761年,史思明被儿子史朝义生擒,他连忙跪在地上向史朝义求饶,呜咽着说:“我可是你父亲啊,你如果杀掉我,便要背上弑父的罪名,日后必定会遭人唾骂!”史朝义站在原地左右为难。
安史之乱爆发时,史思明还只是安禄山手下一名将领。他本是营州柳城(今辽宁朝阳)突厥人,因为骁勇善战被安禄山看中。谁也没想到,这个马上将军日后会成为叛军首领,更没想到他会死在亲生儿子手里。
范阳城的冬天格外寒冷。天宝十四年(755年),安禄山发动叛乱。史思明率军南下,攻城掠地,一路所向披靡。他的军队纪律严明,进退有度,唐军望风而逃。短短几个月,叛军就占据了整个河北道。安禄山对这个手下极为倚重,赐他"天孝"的封号。
史思明确实够"孝",他先是孝顺安禄山,后来又"孝顺"了安庆绪。安禄山被杀后,他装模作样地为主子报仇,实际上早就和安庆绪勾结在一起。安庆绪登基称帝,封他为元帅。可没过多久,史思明就露出獠牙,把这对主仆情分撕得粉碎。
公元759年正月,史思明杀死安庆绪,自立为燕国皇帝。权力的味道让他上瘾,老谋深算的本性暴露无遗。朝中大臣稍有不从,立马人头落地。就连自己的亲信部将,也时常遭他羞辱责打。军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宁可得罪阎王爷,也不要惹恼大帅。
史朝义跟他这个爹完全不是一路人。这个长子性格沉稳,待人温和,从不轻易发怒。军中将士都说:"大帅动辄杀人,少帅从不骂人。"史思明看不惯儿子这股子软性子,经常当众奚落他。有一次攻打邺城,史朝义讲究策略,想避免士兵伤亡,结果被史思明当众痛斥,说他懦弱无能,配不上将门之后的身份。
燕国朝堂上,明争暗斗愈演愈烈。史思明把小儿子史朝清捧上天,给他最精锐的部队,最富庶的封地。史朝清仗着父亲的宠爱,在军中横行霸道。有次演武,他用士兵当靶子射箭,活活射死了三个人,史思明不但没惩罚他,反而夸他"英勇善射"。这种偏心的做法,让军中上下对史朝清恨之入骨。
史朝义掌管范阳城防,手握重兵。表面上对父亲言听计从,暗地里却在拉拢将领。他深知父亲的性格,早晚会对他下手。公元761年初,细作来报:史思明正密谋调兵,准备除掉这个不够"听话"的长子。消息传来时,史朝义正在校场操练士兵,他面不改色,继续检阅军队,但心里已经开始盘算对策。
雪压枝头的那个晚上,史朝义先发制人。他派心腹将领骆悦带兵包围了史思明的府邸。那些年来受够了史思明折磨的将士们,一个个摩拳擦掌。等待多时的机会终于来了。府邸里的侍卫见势不妙,纷纷放下武器,无人敢为这个残暴的主子卖命。
史思明被擒后,史朝义并没有立即处死他。父子俩在灯下对峙,一个跪地求饶,一个手按刀柄。史思明还想耍心眼,说什么"等打下长安再处置"。可这回他算错了,儿子早就看透了他的把戏。骆悦在一旁高声喊道:"王爷,莫要再犹豫,今日不下手,明日就是我们的死期!"
绞索勒住脖子的那一刻,史思明大概明白了:他教会儿子的那套生存法则,最终把自己给套死了。权力游戏就是这样,赢家通吃,输家陪葬。就在同一晚,史朝清也被处死。这个被宠坏的纨绔子弟,临死前还在叫嚣"我是皇帝最疼爱的儿子"。可惜在这场残酷的权力游戏中,皇帝的宠爱并不能保护任何人。
史朝义登基称帝,改国号为"大燕"。可他的好日子没过多久。第二年(762年)九月,唐将李怀仙、李宝臣等人起兵反叛,配合唐军合击范阳。史朝义仓皇出逃,在潞州(今山西长治)被部下张忠志杀死。他的人头被献给唐朝廷,曾经叱咤风云的史家就此覆灭。
这场权力的闹剧,以整个史家的覆灭告终。史思明一辈子耍弄权术,最后却死在自己最精通的游戏里。他培养出的继承人,完美地继承了他的所有手段,包括背叛。史朝义杀父杀弟,最后也死于部下背叛,这种因果报应来得格外讽刺。
史家的覆灭,给后人留下一个血淋淋的教训:当家族内部的权力斗争失控,悲剧就在所难免。安史之乱中,像史家这样的故事并不罕见。叛军首领们勾心斗角,互相倾轧,最终都难逃身死族灭的下场。
史思明死前那双圆睁的眼睛,仿佛在诉说着什么。或许他终于明白,在这场你死我活的游戏里,没有人能全身而退。就连最亲密的父子关系,也经不起权力的腐蚀。这场发生在一千多年前的悲剧,至今读来仍让人唏嘘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