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的一天晚上,郑秀发现丈夫曹禺悄悄走出家门。她尾随其后,只见丈夫走到无人

品古观今吖 2025-05-10 10:43:28

1940年的一天晚上,郑秀发现丈夫曹禺悄悄走出家门。她尾随其后,只见丈夫走到无人处,偷偷从怀中取出一封信,看得入神。她冲过去抢了信件,只撇了一眼,瞬间脸色大变。曹禺则神色慌张,非要拉她回家,还说:“你不要看了,看了你会气死的。”

1912年,郑秀年出生于南京,是一位标准的大家闺秀,父亲郑烈是南京国民政府最高法院大法官,舅舅林文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姨父沈璇庆曾在海军部任职。

郑秀从小就很争气,不仅出落得美丽动人,并且处事大方爱好读书。

1932年秋天,郑秀由北京贝满中学考入清华大学法律系,由于她容貌清丽,气质端庄,很快便在清华这个僧多肉少的“和尚庙”里出了名。

身为清华校花的郑秀,理所当然成为大众女神,追求者众多,而曹禺就是其中一员,他之所以能脱颖而出,成为最终赢家,靠的自然不是容貌,而是心机与才华。

1933年,因为要排一出英国话剧《罪》,曹禺一直找不到女主角,作为导演、翻译、男主角的他想到了郑秀。

但是当时根本没看上曹禺的郑秀却毫不犹豫地拒绝了,而为了说服郑秀接受邀请,曹禺动员了她全宿舍的女生去做工作。

无奈之下,郑秀只好答应了出演,这部戏后来轰动了整个清华大学,再同学们一再要求下,此剧连续演出了八场。

就这样,两人有了许多的接触机会,在逐渐的接触之下,二人之间的感情也不断升温。

与此同时,郑秀也收到了许多情书,曹禺的心思郑秀早已知晓,只是她还在考虑,再加上一次收到这么多情书,她的心中不免更加迷茫。

考虑很久之后,郑秀决定狠下心来与曹禺断了联系。

然而对郑秀痴迷不已的曹禺,知道结果以后就整天在女生宿舍旁边的小树林里徘徊,整宿整宿地守在那里,遥望着郑秀宿舍的窗户,还因此病倒了。

知道这件事后,郑秀十分自责,她总认为曹禺不符合自己的另一半标准,也是这种想法阻碍着两个人感情增进。但现实情况在于,她不知从何时爱上了这个男人。

之后他们的关系便确定了下来。

1933年6月初,清华大学放了暑假,但郑秀和曹禺这对正处在热恋中的情侣却留在了学校。两人每天都在清华园图书馆的一条长桌上相对而坐,读书、学习。

也是在那年暑假,曹禺完成了《雷雨》的创作,而郑秀则成为第一位读者,而且曹禺追求郑秀的种种被他移植到了《雷雨》中周冲对四凤的追求上。

1933年《雷雨》发行后,曹禺一时之间声名大噪,他被分配到了刚成立不久的中国国立戏剧学校。而郑秀为了陪伴他放弃了更好的工作追随他去到了南京。

1936年,他们在南京举行了订婚仪式。巴金,张天翼,田汉等人还去参与了订婚仪式。1937年在双方父母的催促下他们正式的结为了夫妻。

婚后中断学业的郑秀,自然同丈夫在一起,过上了相夫教子的生活,也许是生活太过无聊,于是便带着孩子和几位教授夫人一起打牌。

据好友王元美回忆:“那时郑秀沉迷于麻将,整天昏天黑地坐在牌桌边。”

郑秀有时候还要拉着曹禺陪她一起打牌,曹禺不愿意,总是一个人坐在一旁看书。

郑秀对生活的“颓靡”态度,令曹禺心生恼火,而郑秀对曹禺,也是抱怨连篇,他们的争吵也越来越多。

然而令这段早已在争吵中,名存实亡的婚姻,彻底破裂的导火索,还是因为一个叫方瑞的女人的出现。

郑秀曾说,家里往往会来很多学生,其中就有方瑞。看着不爱说话,安静却清冷的女孩子。

即使在她打麻将的时候,方瑞已经帮着曹禺抄写过稿子,可她当时已经表示出了自己的愤怒。

与郑秀不同的是,方瑞知性温婉,恰到好处的抚慰了曹禺疲于争吵的心。

后来当郑秀翻出他们二人的通的信时,她扬言要将这些曹禺出 轨的证据传出去,让他身败名裂。这时的曹禺慌张了,他不住的恳求着郑秀:“她与你不一样,她不爱说话,什么事都写在信上。求求你,把信还给我。”

新中国成立后,曹禺趁着婚姻法发布,第二次向郑秀提出了离婚,这次郑秀同意了。

她说:“过去我爱家宝,嫁给了他。现在我仍然爱他,我成全他,我同意离婚。希望他幸福。”

离婚后的郑秀,在经历了诸多事情后,她也变得成熟、坚强起来,再也不是当初那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千金小姐。

哪怕与曹禺离婚,郑秀依然爱着他,在十年运动中,1966年,曹禺的第二任妻子方瑞受到惊吓,自s身亡,为了不波及曹禺,郑秀亲手烧掉关于曹禺所有的信件。

后来在十年运动结束后,郑秀经常让女儿去照顾年事已高的曹禺,郑秀的儿女们都希望他们复合,可是曹禺却在这时,另娶他人,直接断了郑秀的念想。

1989年,郑秀因病逝世,在她病逝前她还呼唤着曹禺的名字“家宝,家宝!”(曹禺原名万家宝)

从此对一个人的爱从此化作泡影,结束了她令人唏嘘的一生,不知曹禺可曾后悔。

郑秀大半辈子的等待,都没有等到回心转意的曹禺,哪怕在将要成为历史时,牵挂的还是那个背叛自己的负心汉。

0 阅读:176
品古观今吖

品古观今吖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